热点:中外出版大咖共话学术出版“走出去”

中外出版学术出版“走出去”

  做强专业出版,促进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探索,中国学术出版取得了显著进步。15年前,我国版权输出与引进的比例是1:15,经过多年努力,该比例成功降到了1:1.7,而且输出的项目有了实质性增长。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无论是国内出版社还是国外出版社都把学术交流作为推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业务板块。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方面,真正反映当代中国最新科技文化研究成果的项目还不多。
 
  二是要不断加深和加强对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认识,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走出去”的重大意义。
 
  三是我国科技期刊虽然数量多,但精品少,总体质量不高。中国相当多的所谓学术出版其实还是为了评职称,获取个人荣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多。
 
  四是数字化水平不高。相信随着我们对专业出版的重视,对国内学风的端正,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五是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经济科学战略部署做好专业出版,这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六是要构建良好的环境,抓住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保证专业出版的健康发展和稳步提升。
 
  此外,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还有几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数字化。目前,发达国家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在专业出版领域,除了用户的特殊需要外,几乎不提供纸质版本了。信息内容的发布是数字化的,作者和出版社的组织过程是数字化的,信息的传播发布也是数字化的,这个趋势正在逐步向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领域拓展。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做好专业出版,一开始就要瞄准数字化。
 
  第二,平台化。当前,世界科技文化重要研究领域的平台化趋势日益拓展,研究人员、作者往往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形成科研社区。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出版机构,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内容传播,平台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第三,工具化。现在已经有工具可以很好地把科研工作者、出版工作者、读者组织在一起,这样的工具正在不断地拓展。而中国出版界在这方面的创新甚少,如何更好地利用工具来提升中国出版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系统化。随着经济和科研规模的扩大,多学科、跨领域、系统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强。过去单打独斗的科学家越来越少,科研团队的成果越来越多,多人同时获得一个奖项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第五,抓好制度规范,提升专业出版水平。这是中国搞好专业出版的重要前提。我国专业出版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把相关规范做好,这是我们提升专业出版水准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我们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专业出版,从而与中国的经济、科技研究工作,形成良性互动,这是专业出版工作者必须跨过的坎儿,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中国出版人应当有这样的眼光和视野!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五个融合”
 
  中国学术出版要更好的“走出去”,需要树立互联网背景下转型与融合的思维。一是深化出版内容的融合。出版“走出去”要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符合我们自身文化特色的交流。二是深化出版与技术的融合。要有互联网思维的引领,进一步激发学术出版和“走出去”的活力。三是深化出版与品牌的融合。品牌既是核心竞争力,又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通行证。四是深化出版与资本的融合。我们需要采取独资和本土化运营的方式。五是进一步实现出版与制度创新的融合。
 
  发挥资源优势,走国际化学术出版道路
 
  高教社的学术出版,无论是英文学术期刊还是学术著作,自创刊组稿之时就立足于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利用两种资源(国内和海外作者),服务两个市场(国内和海外市场),全流程国际化,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提升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时代契机。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拓展学术服务产业链,为作者和读者、编辑和技术人员、产品研发和营销等环节建立有机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学术出版内容服务功能,高教社启动了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内容融合的书刊联动网站建设;同时,尝试从出版源头开始数字化图书出版业务,提升学术出版业务的数字化水平。
 
  精品战略仍将是未来高教社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出版学术精品,以“传播优秀文化、介绍中国学术、加强国际交流”为己任,使学术出版始终走在世界学术前沿。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术出版高地与世界前沿的学者读者对话,对于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出版社需具备国际化视野
 
  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坚守使命、开拓创新,依托大学、会聚学者,传承文明、传播学术,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力量。学术出版既是大学出版社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大学出版社实现发展的根本路径。
 
  大学出版社有必要、也有能力不断提升出版功能、发挥独特作用,把中国大学的一流学术成果以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纳入到国际学术文献之中,被国际科学共同体所讨论和接受。
 
  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母体大学增强资助力度,关心支持大学出版社把“走出去”工作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学术出版“走出去”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经过三年来的成功运作,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的交流合作平台,发挥着使中外学术界、出版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桥梁作用。
 
  推动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化要求中外出版社更深层次的合作,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与国际学术出版市场接轨,加强学术著作的出版规范,交流研讨学术出版的经验和成就,谋划设想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未来需要我们精诚合作,携手共进。
 
  国际合作未来发展需注意的五大要点
 
  对国际合作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以下五个要点:第一,中国智能城市建设应该是我们中长期发展的研究项目之一。第二,学术出版“走出去”,人文社科类图书不能缺少。第三,学术出版“走出去”既要走进主流语种的国家,也不能忽略小语种国家。第四,出版不仅仅是图书出版,也是对学术和文化的服务。第五,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有待探索和创新。
 
  重视人文社科学术图书的“走出去”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出版“走出去”显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社科学术图书“走出去”能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制度和观念。但目前中国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相对其他分类的输出来说比较困难。
 
  中外出版界的交流融通,对于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路线图的实施,有很好的启示。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真正能为我们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和繁荣,建立起很好的平台。
 
  国际学术及专业出版新趋势
 
  目前,国际学术及专业出版有四大新趋势:
 
  一是交叉学科研究数量的增长。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面临着快速寻找研究资料,并高效了解新学科知识的挑战。为此,爱思唯尔和其他出版社需要探索如何把内容按照用户使用需求而不是图书类型标签化,让在线图书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到;
 
  二是阅读习惯的改变。移动技术和全球应用的最新发展使得读者对访问内容的途径期待产生了变化。出版社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生产和传播适应不同媒介和频道的内容的同时,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三是图书管理员需求的变化。出版社可以通过在线使用数据使图书馆管理员更好地了解投资回报率,帮助他们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预算;
 
  四是中国科研出版产出的增加。科学研究国际化、跨学科的本质使得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中国出版社和中国作者也已成为确保科学研究传播更加有影响力、更加高效的重要因素。
 
  工具在学术出版中的价值
 
  施普林格(Springer)的“图书度量系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参考价值。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施普林格以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多大影响力,多大反响,读者的接受程度如何为基础,寻找到一个在线分析工具,叫做“Bookmetrix”,中文称作“图书度量系统”。这个工具的优势免费,并且整个行业可以共享。因为数据越多,它的信息越准确。该工具的发展和应用目前仍在初级阶段,但已经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图书度量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各位同行共同合作,一起努力。
 
  把握输出内容 避免“水土不服”
 
  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有非常好的图书内容可以向国外输出版权。如果一本书要在国外获得成功,首先要清楚,翻译作品仅仅是版权输出的第一步,不能只把书翻译好然后卖给国外公司,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其次,最好的方式是在版权输出之前,了解国外市场究竟要什么,适当调整图书内容,确保适应国外市场,不然很有可能导致在中国非常畅销的图书却在国外“水土不服”。我们要明白一本书内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是否有人愿意读它。如果没有人阅读这本书,那它就没有价值。
 
  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建议
 
  国内学术出版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努力:
 
  第一,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建立学术品牌。出版机构应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对学术图书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设置细致周全的问题,把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归纳汇总,经过编委会的讨论决定是否出版。以完善的评审制度逐步建立学术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尝试国际化组稿,构建学术出版核心战略。要大胆尝试国际输出,在全球领域寻找作者,由内向外推动出版制度的国际化进程,组建国际化推广平台。鼓励科研机构、学术出版机构等力量,以规模化、数字化为方向,共同推动中国学术出版国际化,赢得全球学术出版话语权。
 
  第三,尝试出版机构的集团化运作。国内学术出版大多数都分散在高校出版社,力量比较单薄。“抱团式”的运作也能够提升国内学术出版的实力和竞争力。学术出版机构应高度重视数字版权,在合同签订、格式转化、产品运营等环节明确版权基础。不仅要完成数字化、格式化转换,同时要为大数据的检索打好基础
 
  紧跟潮流 正视潜在问题
 
  “图书度量系统”是一个非常便捷的软件,用分析的方法对一本书进行评价,这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做法,当然其中也不缺乏一些潜在问题需要我们一一解决。
 
  我们开放国门的时间并不长,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很大,在如此巨大变化的同时,版权保护机制也需要改革和创新。
 
  未来,不光是出版界的融合,更是与新技术的融合。我们的出版业一定要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与大家合作,竞争。但是,有一些潜在问题需要做好预案。利用数据、评价体系来规范和指导出版业,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评价体系如果过于强大,出版机构过于依赖这些工具,会不会最后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都一样了?
 
  如何让“走出去”的图书经久不衰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五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图书要想真正“走出去”,一定要有厚重的学术底蕴。例如我们研究犹太人30年,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研究一定要透彻。
 
  第二,学术著作“走出去”要有一定的通俗性,要能让外国人看得懂,看得进去。
 
  第三,翻译很重要。双语图书的效果可能会比较好,但不可能所有的书都是双语的,那么翻译的功夫就要做足。
 
  第四,市场运作和国家的支持相结合,才能保证优秀图书真正“走出去”。
 
  第五,要精雕细琢,与时俱进。高质量的图书一定是千锤百炼,与时代相呼应的。这样的图书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中国出版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
 
  通过三个指标——中国出版物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进出口显示优势指数,来衡量我国出版业的竞争力,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出版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那么中国出版产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呢?
 
  第一,要经过“赶、平、超”三个步骤。我国的出版产品竞争力总体不错,但整个行业的服务意识不够,所以要采取产品和服务并举的战略。
 
  第二,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并重的策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要聚焦中国文化,锻造中国出版产业链。打通整个出版行业的产业链,而不是单个产品。第四,重视技术与受众需求的双重驱动。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结合受众需求,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时间:2015-08-21  作者:盛娟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