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营日报社传出喜讯,为进一步改善报纸的印刷质量,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东营日报社斥资1200多万元,新进一套国内技术领先的印刷设备——上海高斯M45型卷筒纸胶印机。
8月4日,记者来到报社印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四组高大的胶印机机组,远远望去犹如电影中“钢铁侠”般感觉。据报社印务中心副主任宋维勇介绍,更新后的设备可达国内领先水平,一次可以直接印刷32个彩色版面,《东营日报》和《黄河口晚刊》可分别一次出报;最高印刷速度由原来的35000份/小时提高到45000份/小时;印字更清晰、色差更小;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日前,国内技术领先的上海高斯M45型卷筒纸胶印机投入使用,印刷工人正在操作自动化设备。
原设备可一次印刷16个版面的彩报。
新设备可一次印刷32个版面的彩报。
过去: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东营日报》作为中共东营市委机关报,自1987年10月22日创刊。东营日报社的印务中心随创刊而诞生,随着报社的发展而壮大。报纸印刷技术上经历了从“铅与火”(熔铅铸字),到“光与电”(激光照排)的跨越。据报社印务中心副主任张恩德介绍,报社印刷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96年前;1996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03年;2003年至今。
据张恩德回忆,报社创建初期所有办公场所均为低矮平房,“早期的报纸叫《东营报》,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的《东营报》先后在博兴、广饶印刷厂代印。”1989年6月投资39万元,在全国报社印刷厂率先引进了华光VI激光照排系统,结束了报纸印刷“铅与火”的历史,同时购入J2108B对开单面单色胶印机1台。
印务中心的职工高增新告诉记者:“1996年前,印刷设备只能印刷黑红两色,一次只能印刷一张单面单色报纸,那时报头和一些重要稿件的标题用套红,印刷工人需要印刷四次才能实现双面套红,印出的报纸还需要人工折页、质检、数数、裁切、打包,一期报纸‘出炉’是一项工作量庞大、工序复杂的工程,再加上那时记者写稿,编辑改稿都是在稿纸上,所以当时印刷工人印刷一期报纸可能需要一整夜,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出特刊,时间还会更长。”
在此期间,1994年1月1日,《东营报》更名为《东营日报》,并沿用至今。据老记者回忆,当时的《东营日报》在东营地区已经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主流媒体,“办报虽然辛苦,但看到市民手捧报纸阅读新闻的样子,还是让我们很欣慰。”
1996年10月东营日报社投资115万元,购置设备升级改造华光照排系统,购入JJ204卷筒纸胶印机一套。“这次改造、购置机器可算是报社印刷技术的一次跨越,我们终于可以一次实现双面套红报纸的印刷,一改之前单张纸单面单色印刷为卷筒纸批量印刷,并且裁剪和折页工作均可以通过机器实现。”高增新说道。
随着市民审美的提高,对报纸图片彩色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报纸彩印”成为东营日报社印刷技术革新的又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在2000年元旦终于实现。当年报社投资200多万元,购入一整套设备,实现了报纸彩色印刷。“当时整个报社都为之兴奋,要知道在九十年代彩色报纸对市民的视觉冲击力是很大的,‘报纸彩印’大大增加了市民对报纸的认同感。”报社的老记者回忆道。
2003年,报社购入上海高斯产SSC卷筒纸胶印机,实现双面彩色印刷。2007年,又增加一个机组,印报的效率大大提高。“东营日报社的都市类报纸《黄河口晚刊》经历了单面彩到双面彩的转变。”张恩德告诉记者。
记者查阅社志发现,《黄河口晚刊》是在《黄河口导刊》基础上于2002年1月1日创办,期间经过数次改版重组,形成了今天市民所看到的报纸。据老记者回忆,《黄河口晚刊》在先进的印刷技术基础上,立足于当地的民生新闻实事,在数年的发展中迅速成长为东营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都市类报纸,“市民有新闻线索会找晚刊,有困难也会找晚刊,《黄河口晚刊》成为市民的信息源、‘小保姆’。”
现在:既拼办报也拼经营
2015年,在东营日报社的历史上又是需要记载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报社投资1200多万元,购置一套国内领先的印刷设备,“一次可以直接印刷32个版的双面彩报,尤其是《黄河口晚刊》,其本地版和周刊可一次出报。”印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了解,更新前的设备每次只能出16个双面彩,本地版和周刊版只能分开印刷,“如果将周刊插到本地版内,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这项工作不能按时完成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投递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本地版和周刊分成两叠投递到读者手中,也正是因此有时会出现投递过程中本地版或周刊遗失的情况。”报社发行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设备一次可出32个彩色版面,本地版和周刊同时出报,并叠在一起,解决了以上问题。
除此之外,张恩德还表示,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均有提高:最高印刷速度由原先的35000份/小时,提高到45000份/小时;同时,印字更清晰、色差更小;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是这次设备更新的亮点。
东营日报社的印刷设备一直走在全国地市级报社的前列,报社的发展也如设备的更新“一年一个新气象”。近几年,全国纸媒行业发展不够景气,东营日报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从单纯办报改走“多渠道经营”的路子。
近年来,东营日报社以报业发展为基础,展开多种形式的经营。2012年2月东营市黄河文化传媒集团成立,集团下辖东营大河报业有限责任公司、东营大河国际会展有限公司、雪莲大剧院、雪莲画院、东营日报社艺术团,是一家在报纸发行、报纸印刷、广告经营、展会承办、婚宴婚庆服务、商业演出、书画艺术创作交流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实体。
大河报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拥有《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东营通》、东营日报和东营网官方微博、东营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和平台,在东营地区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市场影响力。其中《东营网》作为全市最具权威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日均点击量60多万次;《东营通》用户已达6万户。
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可承接会议、讲座、宴会、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雪莲大剧院是东营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和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2014年9月启用以来已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演出近百场。
[时间:2015-08-05 作者:商景鹏 来源:东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