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于2015年7月14日~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我国唯一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大型交流会展活动,自2005年以来,数博会和数字出版年会以隔年交替的形式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展示数字新技术、新成果,探讨解决数字出版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共谋数字出版产业新发展的盛会。
本届数博会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部门以及来自全国新闻出版、数字技术、高等院校、图书情报、科研机构、电信网络、动漫资讯等行业以及媒体代表共计1000余人交流了数字出版各领域、各环节的新技术、新方案、新成果、新模式等。
数博会还发布了《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报告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为3387.7亿元,比2013年增长33%。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占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至17%;数字出版产业用户规模保持平稳。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2.48亿人(家/个);数字出版产业产品规模显著增加。电子图书产品规模从2011年的90万种,增至2014年的160万种,增长率为77.78%。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
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已圆满落幕。这也是数字出版博览会与年会交替举办的第十一个年头。如果说该展会举办初期还基本是传统出版业“自拉自唱”的话,那么10年之后的今天所呈现出的已不仅是“跨界合唱”的局面,而且有了“和弦”与“和声”的味道。展会期间单是各种论坛就安排有十数场,从话题即可看出其覆盖面和广泛性。其中既有资深出版专家阐述《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与阅读文化》《面向未来的教育出版》,也有知名图书电商论说《纸电联动,促进阅读》,更有著名媒体学者解析《大数据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和创新》等。总之“融合”与“互联网+”已然成为本届展会期间运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与此同时,参展企业的门类、质量,展出产品的品质、水准与往届相比都有明显提升,内容包含了新媒体、按需出版、移动阅读、电子期刊、数字教育、云出版乃至数字内容提供与分销交易等不一而足,可以说集中展示了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实践的最佳成果。
展会通常都是业界展示形象的平台或窗口。通过今年的这个窗口,我们无疑比较真切地观察和感受到新闻出版业正在涌动的潮流。自中央去年8月发布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以来,这一潮流便开始呈现汹涌喷薄之势。本届展会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各方人士都表现出强烈的言论发表欲望。在究竟是“互联网+新闻出版”还是“新闻出版+互联网”的热烈探讨过程中,表达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谁加谁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融合发展话题上各方所展现出的高度一致。这种难得的共识,既成就了本届展会的一系列亮点,也必将成为未来相当一个时期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向融合发展挺进的极为关键的动力。
【数博会·声音】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
互联网+出版,或者说互联网+某一个传统行业,都改变了思维方式。“互联网+”最主要的是用户至上,读者第一。传统出版+互联网,事实上是内容主体+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两者都应该是并存下去。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朋义
在过去的传统出版领域,出版社的编辑们主要是在现有的资源里选择最优秀的作品提供给读者,提供给学生,这是一种单项的内容生产和供给的过程。在数字化的时代,最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些,要求传统的教育出版商具备整合多方面资源的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当当网总裁李国庆
“互联网+”对我们整个出版行业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要利用好“互联网+”,跟踪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和偏好,在用户的阅读场景中植入广告,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改变出版业模式。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之磊
2015年以后是“文学+”的时代。什么是“文学+”,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过去说到文学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本书,而今天在互联网时代,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出版物。未来的文学是以写作的文学为基础,往上开花结果,成了影视作品、游戏作品、动漫作品、有声作品。也就是说新的文学生态绝对不仅仅是文字,是全新的文化新业态、新生态。
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文辉
很多人认为在网上看数字书,能做到几十亿收入是奇迹,但我相信中国人还是很喜欢阅读的。通过微信、浏览器,新闻客户端、视频以及各大手机厂商、移动阅读运营商等更多的渠道,可以转换更多的用户。凭借这些合作,中国4~6亿的网民,都会覆盖在全民阅读数字阅读的平台之上。
[时间:2015-08-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