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再造内容出版产业生态

互联网+出版

  7月14日~16日,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京举办。隔年交替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与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已走过11年的路程,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所说,“如果将前10年视为发展重要时期,第11年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数字出版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他在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主旨报告中披露,我国数字出版增速已经从年均增速超过50%的爆发式增长回落到30%左右的高速增长,数字出版在向更为成熟的阶段迈进。借势“互联网+”,新十年、新阶段、新起点,数字出版将向何处去?

  来自出版、期刊、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业界人士共商大计,共享实践研究成果,共谋未来发展之路。博览会发布《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朱伟峰、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朋义,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士谭铁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等参会。

  据了解,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突破了3000亿大关,为3387.7亿元,同比增长33.36%,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占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至17.1%。电子图书收入2006年~2014年8年间增加了29倍,从2012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20.5%。

  在“互联网+”下实现“七个一”

  “互联网+”是此次年会的最热词。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互联网+”的提出,无疑给出版业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互联网+”出版,意味着要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与出版业深度融合,重塑新闻出版创新主体,激发其创新活力,提升新闻出版业的创新力及生产力,这也是“融合 创新 发展”的精髓所在。

  如孙寿山所强调的,新闻出版企业要努力实现“七个一”: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实现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如何利用“互联网+”出版实现“七个一”,出版及数字科技企业各有妙招。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互联网+医学教育”实现了数字出版的几大跨越:第一步是医学数字教材,第二步是联合全国百家学校建设完成的人卫社慕课平台,也是全球首个医学慕课平台,第三步是建立人卫开放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则利用“互联网+建筑教育”,其电子书《岩土工程经典书珍藏版》等产品,利用3D技术,适应建筑研究人员更喜欢三维空间的习惯,取得了千万级的销售收入。辽宁出版集团总经理助理、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毅介绍,他们联合省内大学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出版“加工厂”,把原有的图书通过知识图谱碎片化处理为精细化的元知识,通过市场需求重新将各类型碎片化组合软件工具。辽宁出版集团旗下的残疾人阅读与培训在线有近700万注册用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在线培训的全面介入式平台。“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创新驱动”,上述诸社利用创新性技术,实现了传统内容的再次开发和多种形态的销售。

  除了“创新驱动”,“互联网+”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人性”。李朋义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出版与服务,最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教师最需要的是适量的内容资源、易于掌握的知识、便于分享的交流平台。中教集团旗下人教社正在建设数字校园网,并结合已有的人教学习网构建一站式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

  先进的在线图文互排版方式才能适应新时代读者的习惯,同时“个性化”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尊重人性”的应有之义。据当当网总裁李国庆介绍,当当为了改进阅读体验,从多看聘请专业人员重新设计了阅读APP,其人均日阅读时间从16分钟上升到了50多分钟。

  在“互联网+”思维下,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融合渗透更加深入,人才双向流动也更加频繁,通过并购等方式向新闻出版逐渐靠拢。

  从内容生产商到服务提供商

  从此次数字博览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再只是内容生产商,而是向服务提供商转变。

  “文学+”则打造了一个包括出版、影视、游戏、互联网平台、听书等所有资源在一起的新生态,它的提出模糊了出版与其他各产业的边界,为出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那么“文学+”是否真的可以成为数字出版的另一个风口?

  李朋义表示,读者对信息化的要求、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这就要求出版社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能只是从现有的资源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提供给读者,而是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教师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做好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各类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成为出版社转变自身角色,发力数字出版的落脚点。在展会现场,可以看到各家数字出版企业在教育领域均是从整体入手,为学生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定制服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认为,教育出版、专业出版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供知识服务。建工社建成中国建筑出版在线,为用户提供搜索服务、持续服务以及增值服务。

  正如魏玉山谈到的,专业出版单位依托内容资源优势,开始迈向知识服务新领域;传统期刊出版单位则是依托采编优势和品牌力量,开始构建新的社区服务与客户端服务模式。未来媒介将着力构造“信息+服务+社区”的产品生态链,打造以内容为入口,通过社区聚拢用户,通过服务实现产品价值的模式。

  会上,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提出“文学+”的概念,所谓“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文学作品不再仅仅只是一本书,还可能是一部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游戏作品、有声作品。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出版物,文学生态也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全新的文化业态与生态。

  “文学+”的概念对于出版业来说无疑是个引爆点,然而说到底,“文学+”依靠的是IP,如果没有处在枝干的文学作品,也就谈不上“文学+”。随着中国市场日趋理性,IP的价格价值是否还依旧如预期般火热,不得而知。

  开放共赢,共建生态体系

  市场参与者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共赢、互惠互利的健康行业生态体系。开放生态也是“互联网+”的应有特征之一。

  孙寿山强调,需要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强化互惠互赢意识,逐步破除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连接一切”,形成一个互动、开放、包容的环境,这是各方建立信任和联系的基础。如何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无外乎内容、渠道、用户、收入的共享及合理分配等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提出,未来出版企业是走被动的“互联网+”还是主动的“+互联网”的道路很重要,前者意味着融入到互联网企业构建的商业生态中,后者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理念提升传统产品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一起作业网CEO刘畅表示,“学校和传统出版社越来越多地发现我们的价值,因为我们能够帮助把传统出版社的样书直达学校,线上线下第一时间触碰到老师。国内教辅销售比较封闭,但是仍有非常多的企业、学校与我们合作,让全国老师联接在一起备课,让家长一起讨论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使我们看到开放生态带来的价值。”

  在收入分配上,各大网络文学品牌也越来越慷慨。阅文集团CEO吴文辉透露了集团所支付的作家稿酬——半年突破了四亿元大关。阅文集团期待建立一个开放的全民阅读数字生态系统,一个良好的生态,必须实现参与者的共生共赢。

  尽管市场参与者以越来越开放的心态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与合作,但电子书的价格、定价权及收入分配问题仍然是行业生态中的困扰因素,过低的定价以及免费赠送等打击了出版社内容供给的积极性。商务印书馆与亚马逊中国在今年年初也达成了纸电同步战略合作;来自厦门的企业简帛科技试图做出更跨越的尝试,该公司董事长陈剑表示,简帛云出版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出版社可以自主发布产品及定价,利用DRM技术及数据技术对于拷贝进行版权管理、跟踪及数据收集统计等。李国庆表示,当当今年开始尝试推动电子书收费,一季度的收入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收入。

  可以想象,当这个市场参与者的心态越来越开放,更加自信,也就会明白谁也离不开谁。

[时间:2015-07-20  来源: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