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至今年,图书众筹的概念迅速成为社会中火热的现象,到今天,众筹已经成为图书出版中最流行也最动人的概念。
众筹出版是引进的概念,最初在国外兴起,意为大众筹资或者群众筹资,一般是一些小众的、严肃的、个性化的出版物,在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出版时,选择向大众募集出版资金的方式。在国外,众筹出版也确实帮助和资助了许多优秀却又商业价值不大的作品,因此往往被看做是对商业化出版的一种补充,在保留和保护稀缺文化、严肃出版中发挥功用。
然而,这种弥补商业化出版不足的方式,在国内正在变质,完全蜕变成了商业化泛滥的领域,在许多众筹网站,看不到稀缺、严肃的出版物,反而被各种成功学、经济管理、心灵鸡汤之类早被批评了无数次的“畅销”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地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劣币驱逐良币,正在这个领域中赤裸裸地上演。
众筹的逆向选择
众筹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发明,也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能轻易地把那些小众读物、稀缺文化的爱好者聚集起来,最终完成募资出版的工作。众筹其实并非投资,投资者得到的也并非投资回报,而是产品或者服务,也就是说,众筹对于投资者而言,其实是一种提前预订,如同买期房一样。
从去年引入中国以来,众筹出版在短时间里便风靡整个社会,在网上,随随便便就能搜到众多的众筹网站,在这些网站中,少则有数十本书等待着读者的投资,多则有数百本。而其中一些成功的案例也在刺激着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比如《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就曾在短短一月之间,募资160万元,其他最终募资十万数十万的书也不少。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众筹出版和国外的众筹出版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在国外,众筹的对象往往是一些严肃、小众、个性化的出版物,投资者也多是这些书籍的爱好者,而在国内,各种众筹网站上最醒目的,则多是财富、养生、励志、名人传记、成功学、幸福人生等这些在传统出版市场上的“畅销书类型”。
也就是说,真正被纳入众筹的,往往是既不缺钱也不缺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和变化?对此,著名学者、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陈及说,“这和我们市场发育的阶段有关,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处在低级市场经济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之一,就是唯利是图,一切以金钱为标准和目的。所以,原本是为了弥补商业化过度而保护严肃、小众出版物的众筹出版,在我们的市场中,出现了逆向选择,这不奇怪,也不是第一次,很多东西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逆转”。
众筹只是一种形式,究竟出版什么,最终还是由人来操纵,陈及说,“就好像大学里的专业一样,在国外,一些冷门的专业,往往会获得更多的资助,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来吸引学生,以此保持专业的延续,而在国内则相反,越热的资源越多,越冷的资源越少。众筹出版也是如此,市场上流行的垃圾书火热,真正的好书无人问津”。
受众的水平不足
逆向选择的结果,使众筹最终变成了商业化出版的一个缩影。有媒体曾报道过一部汇集了书画篆刻、古董文玩精品的大型彩印画册《典藏艺术中国》募资失败的案例,到现在,这部书还存在于众筹网站上,但它的标签已经成了灰色的“失败”,在“失败”下方,还有一个募资进度条,现实在150天的募资期限里,最终仅仅募得720元,仅仅是预计募资总数6万元的1%。
冷的越冷,热的越热,有评论称,众筹正在变成网络时代的“吸金游戏”。事实也是如此,名列于众筹网站上的待出版书籍,和书店里最显眼的那些书籍没什么两样:夸张的封面设计、吸引眼球的标题、名人效应以及诱人的回报说明等,无不在证明,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金钱游戏,和商业出版没有任何区别。
陈及说,“看那些众筹项目,你会发现,越是没水平的、媚俗的东西,就越是乱哄哄的一片追捧,而越是严肃的、有水准的出版物,就越是萎缩,越无人问津。事实上,众筹出版的出现,不是帮助了那些严肃出版物,反而是更加挤压着它们原本不多的生存空间,使它们生存得更加艰难”。
也就是说,众筹非但没有帮助到商业出版中难以得到出版的严肃读物,反而在加深伤害,陈及说,“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个崇拜利益的不完全市场下的产物”。
为什么越俗的反而越受追捧?陈及说,“这和普遍的低文化水准有关,我们的消费者、读者,和市场一样,目前同样处在一个相对低端的水准,这就好像我们的游客、企业等,在全世界几乎没有赞美,反而多是批评的情况一样。在一个低级的市场里,在一众低端的消费者群体中,金钱拜物教、功利主义盛行。一个成功的例子就可以吸引大群人,而一万个失败的例子也难以警醒狂热的人们”。
众筹会崩塌吗
众筹网站、出版人、投资者,正在把众筹出版变成一个名利场,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式市场。而多数人,对于这个市场中巨大的风险视若无睹。
事实上,出版绝对不是暴利行业,一部书募资百万的例子从来都是凤毛麟角,即便是违背了众筹原意的完全商业化操作,也改变不了大多数图书都是赔钱的局面。对于出版者而言,一年出版几百本书,往往只有几本可以成为畅销书,然后用这几本畅销书的利润去平衡其他数百本书的亏损。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整体的平衡,只有个体的成功和失败,网站上那些电脑、iPad、苹果手机等回报,大多数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所以尽管投资的门槛很低,几十元、几百元就可以参与,但真正能够得到回报的极少,而且还要面对资金项目运营监管缺位等问题。因此,风险远远大于回报,也远远大于常规的投资。因此,有不少评论者认为,这种畸形的众筹出版模式,随时面临着崩溃的局面。
不过陈及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想要众筹出版破产很难。事实上,众筹出版的扭曲,借助于市场的不完善,借助于受众的喜好,只要市场还有需求,恐怕它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成本小,但风险高,而且收益少,为什么还能如此繁荣?陈及说,“这其实就是机会主义,对于从事众筹出版的人来说,一百本的失败也没关系,只要一本成功,就能回利,当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进入到这个领域。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他投资的对象本身是他所喜欢的,哪怕在别人看来这些书低俗、没价值、没营养,但是就如那些垃圾的畅销书一样,照样无数人买,而且这也不过只是一种预订的方式,成本很低,即
等待自然的淘汰
原本是帮助小众的、严肃的、非商业化出版物的众筹,在彻底变成商业化的附庸之后,结果是悲剧性的,正如评论家所说,“众筹”正在变成“众愁”,陈及说,“这些东西,原本是对商业化的弥补,就好像国外一些大企业,他们会资助那些冷门的专业和学科,资助严肃的、学术的、小众的出版。他们的投资并不为商业利益,而是为了在小众群体里的声望。众筹出版虽然大多是普通人参与,但实际上也都是小众之间,相同爱好、兴趣等支持着这样的事业,一旦它被商业化扭曲,它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众筹出版回归到原本的功能呢?陈及说,“之所以众筹被扭曲,原因无非几个,市场低端,社会力量薄弱,很少有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社会功能,而且,我们在某些管理方面的扭曲,也在加剧着这种资源错配。很难改变,可能需要时间的自然淘汰,文化市场既然也是市场,既然已经扭曲,那就让它继续扭曲下去,继续众筹下去,最终必然会因为过度的竞争、压价而失去吸引力,也会因为它本身内部的问题而爆发瘟疫,到最后大家对那些垃圾的项目再也没有了兴趣,扭曲到极致,自然也就断了,这就是先疯狂后灭亡,市场本质的发展会淘汰那些无法长久的东西”。
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不用做,陈及说,“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存稀缺文化的责任,把那些专业的、严肃的、冷门的作品,纳入到资助范围内,不是以往那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公开而严谨的程序,对那些专业、文化加以资助,文学艺术亦如是。”
合适的帮助会让个性化的、严肃的文化出版更容易生存和保存,而时间的积累则会慢慢矫正扭曲的市场,陈及说,“这不是不可预计的,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完善,随着人们的教育水准和品位慢慢提升,随着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情况慢慢会变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时间:2015-07-09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