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质量是报刊转型立足之本

报刊转型

  前不久有媒体刊载消息:美国大报《今日美国》将在五六年内停止其纸质版日报的出版,届时它或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有人认为报刊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传统报刊将逐渐消亡。曾经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已经被逼上绝境了吗?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浪潮对传统报刊冲击的面前,老品牌是否优势仍存?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在多年的报刊质量管理中我们看到:传统报刊拥有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人才资源、品牌优势、政策支持以及资本实力,其出版质量更是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绝对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积极参与转型和媒体融合势在必行,而转型中延续质量水准,延展品牌影响,以权威、优质内容现身方可凸显优势,引领市场。
 
  分析质量因素,笔者认为报刊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担当社会责任,提升广告质量。广告是报刊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报刊发展的推动力。广告关联着企业的效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其质量决定着广告的效果和各方利益的平衡。报刊的公信力是长久以来品牌积淀的结果,广告质量与报刊公信力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媒体对广告内容的把关一定不能缺失。首先,要增强把关意识,担负起社会责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上一定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思想上重视,不给虚假广告和违法广告留余地。其次,建立广告刊登管理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将广告内容审读制度、审查发布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杜绝虚假和违法广告。把采编与经营分开,防止二者一体所导致的广告刊登乱象。再次,优化广告结构,改进广告经营机制和思路,用创新方式寻求广告经营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在网络不普及、互联网广告尚未渗透到的偏远地区,加大地市级报纸广告的营销力度,稳占区域广告市场。
 
  抓细节挖深度,凸显内容质量。传播迅捷和信息海量是传统媒体所面临对手新兴媒体的特征,读者常因此陷入一种信息恐慌和价值困惑中。其实传统报刊可以做的是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势,尽量客观地呈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帮读者把心中的疑团打开。在新闻事件的深度上做文章,以观点体现高度,围绕事件的成因拓展新闻深度。而不是像一些传统媒体那样对网络媒体信息进行汇总,在放弃自己的优势中丧失品牌。正如《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显峰所认为的那样:“纸媒必须做增量信息、增值信息的提供者,疑难问题的定音者,主攻深度报道和评论。”依此理念,即便是传统的典型经验报道,只要从问题归因,深挖个案故事和背景,从舆论的焦点和敏感点深度挖掘,也能做出出彩的新闻。
 
  加快融合转型,注重转型质量。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继续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许多传统报刊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部分报刊社完成了客户端建设。但总体来看,报刊社的数字化建设还停留在低端层次,实际上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要实现高端数字化平台建设,就目前来看借助政策资金扶持或者与网络公司合作走市场化道路都是不错的选择。相较于新媒体公司,当前都市媒体集团在资金资本、牌照政策、社会影响力、行业资源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投融资能力,对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理解以及创业经验相对较少。加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呈现内容方面传统媒体有决定权,技术和产品创新部分互联网公司有话语权,从而弥补传统媒体短板。
 
  规范工作流程,提高编校质量。目前新媒体的编校流程上欠缺很多,有些网络作品甚至没有经过编辑加工就直接传播。传统媒体应继续保持这方面优势,对出版产品细打磨,严把关,以“零差错”为终极目标。一是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二是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和编辑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三是加强部门内部出版制度和编辑流程的完善和细化,规范编辑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四是做好编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促进知识更新。

[时间:2015-07-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