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不要低估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经济

  我们2011年做了一个课题《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和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时起步研究2030年的中国。国际部分主题是“大同世界”,首次发现南北大趋同,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南方国家GDP占世界比重大于北方国家的比重,到2030年南方国家GDP占世界总量将上升至2/3,其中中国就占了将近一半,北方国家比重则降至1/3。 

 
  这一次南北大变异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引发的,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明显了,到了2000年以后就更加明显了,我们首次把中国放在全球南北方国家的大框架下进行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一些国家的预测,像南方国家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像北方国家的美国、日本、欧盟。那一次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了一次比较长期的研究(2010-2020年)。当时从增长潜力的角度来说,大体应该是8%左右,到2030年,考虑到中国有几个大的约束条件,主要不是在经济上的约束,恰恰是生态和资源环境的约束。第一是能源供给的约束;第二是主要资源的约束,如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第三核心的问题是环境质量。 
 
  最后也是最大的约束,就是碳排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碳排绝对量是上升的,占全球的比重是上升的,因此提出了一个适度增长率,大体在7.5%左右。分析认为,从2011年到2020年大体是8%,2021年到2030年是7%,如果能够从10%降到8%的话,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弹性系数都会有所下降,这样就告别了能源消费高增长、电力消费高增长,包括煤炭消费高增长。 
 
  这个研究首次在全球背景下分析了中国的中长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从过去几年,特别是从2012年以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不断调整了年度目标,从8%(2011年)下调至7.0%左右(2015年)。“十二五”时期确定的预期目标是7%。7%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特点就是国家定的指标是给所有的地方提供一个底线,因此它的实际增长率会超过7%,2011年到2014年平均增长率是8.0%。2011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度目标是8%,第二年又是8%,后来才变成7.5%,现在是7%左右。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率这几年下降,实际上是主动调整的结果。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四化”同步,补上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现在看来还不只是“四化”同步,应是“五化”同步,特别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我们做过这方面专门的研究,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1.6%,这个基础设施是三大块,一个是电力基础设施,第二个是交通基础设施,第三个是通信技术设施,它们都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互联移动网,宽带网络建设,特别是这次铁路革命,美国从1828年有第一条火车以后,到1920年修建了40多万公里的铁路,这也使美国成为统一经济市场,特别是1870年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基本完成了一次大规模重塑美国经济地理的过程,也使美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经济体、贸易体。但是谁也没有想到100年后中国带头发动第二次铁路革命,这场“高铁革命”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中国高铁运行里程就已经达到世界总数的将近60%,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一个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革命过程。这个革命包括多方面,不仅有交通革命,还有电力革命,特别是国电网、南方电网特高压跨区域、长距离、大容量输电,这个技术难关取得重大突破,而且使用大量云南的水电到广东,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将来在洲际之间都有可能变成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等,中国有可能变成21世纪全球基础设施的创新者、领先者、推动者和投资者。 
 
  这些事实都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不是一两个,而是五大发动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还有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而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就要通过五化同步来破解“三农”的最大难题。例如最近交通运输部刚刚提出来,到2020年我国乡镇和建制村将全部通硬化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用公共财政负担农村公路的维护和修建,这是过去从来做不到的,现在已经明确要做到。如果农村路通了,网络也通了,那么“一通百通”,农产品可以卖出去,农民也可以买到日用工业品,加速城乡要素的流动和商品交换。 
 
  从2016年到20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增长潜力的区间其实还是比较大的,从6.3%到7.3%之间,甚至可能还会更高一些。我们认为适度增长率应该在7.2%左右。 
 
  现在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马上就会降至低增长。从经济周期来看,可能还没有到低谷,也可能很快进入上升期这个阶段,而且这次经济周期也拉的比较长,不像过去五年就一个周期,现在十来年才是一个周期。这次周期性下降的因素比较大,我认为外部因素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也是一个结构性因素。 
 
  我们都知道,二次大战以后,全球的贸易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这几年正好倒过来了,中国过去30多年都是贸易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而且2006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5%,而后大幅度下降,2014年已经降至41.5%,这表明外部需求的相对减少对中国经济增长下行还是产生了很大的直接影响。不是说今后外需增长就停滞了,随着南方国家的进一步增长和融入全世界,还会带来新的外需增长,但不可能像过去中国加入WTO之后那么高的外需增长。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确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数据的问题,在背后到底是什么机制,促进或减少经济增长,这样讨论中长期发展趋势就非常有意义。 
 
  到底现在中国还有什么样的潜力、优势?或者已有的优势是否减少了?客观地讲,全世界都在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及前景,实际上没有几个是对的,大都是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主要是他们常常“见物(指GDP)不见人(市场主体)”。他们并不晓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主体国家,而且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什么现代企业,产权都是非常模糊的,只用了20-3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成为拥有现代企业、微小企业最多的国家,超过了欧美日总和。这是让外国人吓一大跳的。我对来访外国人讲,刚刚公布的1-4月的数据,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了7200万户,注册资本(金)142.5万亿元(相当于23.2万亿美元),其中私有企业超过2000万户,其余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大多数的私有企业都是从个体工商户逐渐发展起来的。假定1%的优秀成功率,就是70万户优秀企业,10%的成功率就是700多万优秀企业,而美国全部的市场主体登记数只有800万户,欧盟一共是2000万户。中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之后,预计市场主体规模很快会超过1亿户,因为2002年只有3100万户。如果完全按照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劳动力增长率是非常低的,但是2002-2014年市场主体年平均增长率为7%。即使是按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计算,也没有能够反映这些市场主体的企业化、组织化、网络化(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专业化等无形资本的贡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连世界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国际机构都始终没有预测准过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或者说总是大大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如果他们能够接触到中国的创业者和就业者是多么的勤奋和辛苦,又是多么的好学(包括仿造复制)和创新,也许就不会相信根据经济模型计算的结果。 
 
  我也在不断地调整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我们算下来也是吓了一大跳:如果按照1952年为1的话, 2014年GDP是1952年的132倍;到2020年GDP是1952年的204倍;到2030年GDP是1952年的405倍,可能超过了OECD国家GDP总量。 
 
  如果按照7%的航速前行的话,我的基本结论是,中国GDP无论按照哪一种方法计算,到2030年都能达到美国2倍左右。中国这个块头非同一般,主要原因就是1978年经济起飞时,中国总人口达到了9.6亿人,相比而言,1870年美国经济起飞的时候只有4000万人,到1913年,花了43年的时间,不仅完成了经济起飞,还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贸易体、发明专利国。中国经济起飞的时间会超过美国43年的时间,至少延续到2030年,大约是50年以上时间,那时中国总人口达到14亿人,市场主体从今日的7200万户达到1.4亿户,即相当于总人口的10%,一旦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创造力,人们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就像15年前中国还是第六大经济体、第八大贸易体,没有人能够预言今日中国是第一大贸易体、第二大经济体。 

[时间:2015-06-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