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聚焦:直击一带一路的四大痛点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其中存在的“痛点”更值得我们关注。目前,“一带一路”的“痛点”就是未来工作的要点和突破口。 

  “痛点”一:战略环境有待优化  
 
  1、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第一,国内痛点是:1、操作层面,基层普遍寄希望于中央怎么说,基层创新不足,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缺乏有效互动;2、主体层面,国内主体资源未能成功整合,政府、企业、专家学者与智库、媒体等四大主体资源未能有效对接,各说各话,没能形成合力;3、认知层面,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获取能源资源以及输出过剩产能,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挑战美国霸权,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恢复新版的朝贡体系,还有人坚定地认为“一带一路”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导致国内民众以及国际社会不清楚“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如此的“认知纠结”,很难保证顺畅地开展工作。 
 
  第二,国际痛点是:1、在国际社会看来,“一带一路”目前的原则性倡议多,可操作的内容少。2、未能庖丁解牛地了解每一个丝路国家:往往把22个阿拉伯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五个中亚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十个东盟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54个非洲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据此制定整齐划一的“打包政策”。但“一带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就不能想当然地、简单片面地同丝路国家打交道,要真正去了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群体对中国的期望、对我们的需求。战略的避讳是笼统和肤浅。3、中、美、俄、欧、印等大国对于“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识严重不足。 
 
  2、于今(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总编,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痛点是:各种对“一带一路”的疑虑、误读,归根于战略思维的缺乏。因此,应当以战略思维加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注意三个问题:首先,不能用肤浅的、近视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要着眼于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其次,不能用封闭的、保守的态度来开展“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海外传播的力度。再次,不能用碎片化的、零散的方法来研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要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一带一路”。 
 
  3、于洪君(全国政协委员): 
 
  目前,我们的外交队伍建设、财力物力投入、体制机制更新、资源配置协调、思想观念转换相对于形势任务,的确有些滞后。 
 
  4、钟琦(中交集团中国港湾办公室主任助理、致公北京市委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企业青联委员、北京市东城区青联委员): 
 
  理念契合、价值认同是成功合作的基础,常说的“入乡随俗”,是一个主动融入的姿态,是一种对其他国家价值和文化的尊重。在“一带一路”的推行过程中,必须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能够站在沿线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特性因素上来分析问题,正视差异,找到双方重合的共鸣区间,谋求价值的协同,才能在各自保持原有的个性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中,“一带一路”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在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强调“产品和服务”要面向全球市场,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思考,可以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要根据国别情况,适应其价值取向,制定不同的合作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沿路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同时,在“一带一路”推行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地传承和光大“对外开放、互通有无、平等交换、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有足够的自信就有足够的个性,“一带一路”才能实现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和文化互鉴。 
 
  5、杨善华(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招商联合办公室负责人,北京市丰台区投资促进局党组副书记): 
 
  痛点之一(启动方面):由政府部门主导,各地方群起而上的局面很容易导致外在防御心理放大,囿于内部环境和体制影响,热闹于划地盘抢先机,终究很难脱离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派生。痛点之二(内容方面):商品文化技术的互动、自然资源国际信任的交流,并不能协同满足互惠互利乃至互赢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成员国的价值认同。 
 
  6、雷希颖(读家传媒董事,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个人理事,南方国际关系在线网络外交与网络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带一路”的最大痛点在于,战略布局在战术视角下被推进执行。一带一路本是一个战略性的布局,需要在国内外进行长时间的铺垫和积累,但目前国内参与者大多基于战术视角,从小利层面思考,并表现出了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攻于逐利的倾向,这都可能会造成不顾现实、急功冒进、因小失大,以及国内思维和方式国际化的消极后果,对“一带一路”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7、蒋正翔(光明日报社网评中心理论编辑室副主编): 
 
  一带一路最大的痛点是过于政绩化、工程化、功利化,从而走样走形,错失战略机遇期。表现在好大喜功,为了落实规划和诺言不计效益不讲实际;理解简单化,只求倾销不能走心;大干快上一窝蜂,过于强调模式自信,实际工作中将我们文化和意识形态当做普世价值。 
 
  8、胡金有(北京建设大学校长): 
 
  规则是最大的痛点,包括国与国,人与人,企业与市场,等等。实力均衡时,和谐即妥协是规则;实力悬殊时,高效率推行或争取是规则。 
 
  “痛点”二:对外传播存在缺陷 
 
  1、梁海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痛点之一,应该是外宣机构暂未能把“一带一路”的内涵、理念成功地对外传播开去,外国不仅仍对该倡议了解不深,部分沿线国家甚至误会颇深,尤其是受到文化冲突、现实利益冲突等因素影响,部分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不少负面评价,甚至存在抹黑的情况。比如有部分人现仍口口声声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是针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挑战。 
 
  有俄罗斯、印度等地学者担忧“一带一路”将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排挤其他国家的利益,部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则担忧“经济控制”或是中国意图掠夺当地资源等。本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要在海外传播中准确让各国了解其内涵、用意,感受到倡议所带来的各项机遇和利好,并尽力消除各国对构想的误解,从而为“一带一路”顺利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应当充分考虑跨境传播的特殊性,减少由内向外、由上至下式的灌输性传播模式,更多考虑运用丰富的手段和工具,避免重蹈过往对外宣传工作中走过的误区。 
 
  此外,现在的外宣,主要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传播,对非沿线国家的传播不足,容易形成以是否沿线为门坎的“我们”与“他们”之别,此类舆论上强化差别,随时会导致新的对立阵营出现,很拉仇恨,是一个较大的痛点。 
 
  唐僧走出去取经,因没有做好海外传播,导致处处受挫。当时唐朝海外传播的工作基本没法做,唐僧只懂照本宣科,没有多方位宣传,搞得唐僧三个这么著名的徒弟,路途中的国家、妖怪都不大知道,要是知道了孙大圣在队伍里面,他们抓唐僧前就要再掂量掂量,可能就会减少西天取经的很多折腾。除了海外传播外,国别研究也很重要,如果事先知道一些国家不欢迎和尚,一些国家是女儿国,就可以避开这些国家。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差不多,需要借鉴当中的经验教训。妖怪都知道吃唐僧肉长生不老,也都知道唐僧来了,但都不大知道唐僧有保镖,这说明作为西方老大佛祖的弟子,西方的媒体懂得帮唐僧宣传和包装,唐僧赞成一朵花。唐朝的媒体没有那个意识。 
 
  从唐僧出生到出家,唐朝媒体把他包装得和社会有深仇大恨似的。走的是那种“我很穷,我很苦,所以我光荣”的宣传口径老路,对外没有很好地进行“双向沟通”,更多自说自话,导致无法进行沟通交流,误解和质疑就出现了。 
 
  与此同时,外宣也需要把握一个度,以及要有其他的保障和推进,有个系统工程。要不,即使把唐僧的保镖孙悟空宣传地非常强大,妖怪一抓到唐僧,会立马把他吃掉,就不再呼唤朋友一同过来同享唐僧肉了。因此,外宣工作也和外交工作那样,可能需要有重大改革才行,可以参考港式文化、台式文化如何对外传播的经验。 
 
  2、龚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沿线国家及域内外大国围绕“一带一路”的舆论环境既有积极和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和疑虑的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读和理解偏差。自我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表达是外界正确理解的前提。为了及时纠正误解、增信释疑,为倡议的推进和落实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国内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及学术研究界、企业界、媒体界在对外介绍时,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的几个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什么应“多讲”、什么应“少讲”,主动树立起“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话语主导权。 
 
  笔者总结了“六个多讲,六个少讲”:1、多讲“倡议”和“合作”,少讲“战略”和“地缘政治”。2、多讲“共商、共建、共享”和“对接”,少讲“中国主导”。3、多讲“开放包容”,少讲“中国中心”。4、多讲“经济合作”,少讲“中国版马歇尔计划”。5、多讲“惠及所在国民生”,少讲“中国海外利益”。6、多讲“中国是秩序维护者”,少讲“美国衰落”和“排挤美国”。 
 
  3、张荣刚(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高级新闻顾问): 
 
  “一带一路”的痛点之一是其对外传播亟需强化与创新,目前,“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与我国整体对外传播的短板一样,不会讲故事而是高喊充满火药味的口号如排头兵、桥头堡、战略布局之类。窃以为,对外传播的境界是“传受双方的价值共鸣”,讲故事则是激发共鸣的有效途径。用心讲故事,用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解构逻辑沟通心灵。是国际传播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所谓共鸣,乃频率的共振而产生最大的能量,在文化差异中求基本价值的同,必将产生对“一带一路”有强大推动力的正能量。反之,空洞的教条化的不当宣传方式不但会影响“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对“一带一路”的推进产生巨大的阻力。 
 
  4、吕力(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 
 
  宣传的痛点往往是程式化口号式强推的,很难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相反,埃及旅游口号是“可以触摸的经典”,捷克是“捷克满是故事”,印度是“难以想象的印度”,台湾是“TouchYour Heart”。河北对京津及周边曾用过“这么近、那么美、就在河北”,等等。可以借鉴上述经验给“一带一路”的纪录片拟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讲好故事。 
 
  5、贾健(中央电视台战略发展部主任、前央视常驻美国华盛顿记者): 
 
  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对外传播和文化合作,应尽量采取商业模式。从我国广播电视走出去,电视节目海外落地的实践看,过去我们曾经采取过赠片、援建等方式,效果都不太理想,外国接受方把我们赠送的电视片放在不重要的时段,或随意剪辑,观众意见很大。后来我们尝试商业合作的方式,如节目收入分成、节目互换或联合创办频道等,由此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方积极性大大提高,如中央电视台在日本创办的大富频道,中国长城平台,最近横空出世引起国际媒体广为关注的央视网熊猫频道,以及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采取商业合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益和经济利润。 
 
  6、郑秀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 
 
  笔者今年拟制做关于“一带一路”的纪录片,这是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力求借鉴BBC的《中国人要来了》等纪录片通用的传播理念和运作经验,通过讲故事和真实体验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一个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即将带给世界的福祉和改变,理性真诚沟通、寻找价值共鸣。 
“痛点”三:企业、人文等软实力层面亟待优化,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1、许思思(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部政策研究室): 
 
  一带一路应该给沿线国何种体验? 
 
  引言: 
 
  在如今的大时代,已经进入体验时代和品牌意识崛起。 
 
  引用一个最有互联网思维的90后说的话:用钱搞定的用户,都是墙头草(一旦你不给钱了,立刻抛弃你),用伺候搞定的用户,都是大爷(在他们眼里,你永远是屌丝和备胎),只有用品牌魅力搞定的,才是真爱。 
 
  痛点一:我们缺乏懂“心”的人。 
 
  连“一带一路”是什么,都不懂。“一带一路”应该定位于经贸之路,文化之路。既然是一种经济贸易的模式,就应该转变身份与心态,在商言商。 
 
  完美的推销,就像一场完美的恋爱,国与国之间:互相欣赏+三观统一+灵魂契合。 
 
  痛点二:我们有太多思维定势。 
 
  在考虑“一带一路”问题时,应该避免如下的思维定势: 
 
  1、只考虑市场有多大,不考虑自己能提供什么。 
 
  2、只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用户,不考虑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3、用固定的标签去定义各个国家,而不考虑对方深层次的需求。 
 
  4、认为占有更多资源,就是对手。 
 
  痛点三:我们缺乏体验意识和软实力。 
 
  好的产品,一定是在价值观层面与他人高度融合的,既可以给别人以精神引领,也给人以力量。 
 
  如果把“一带一路”虚化成一款产品,那么,除了资本、产业等硬实力,我们还应该具备哪些软实力? 
 
  “一带一路”肯定是一款提供给全世界的“公共产品”,那么别国在选择我们的产品时,需要什么样的体验?我们又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精神引领和给他们以力量? 
 
  2、赵明昊(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国际经济合作的软环境优化问题,切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以及(必要时候)“走回来”保驾护航。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软环境优化问题正成为一项硬任务,也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中国智库的使命担当。 
 
  3、梁周敏(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主体是人,是由有意识、有理念、有不同价值观组成的千千万万个企业,是有文化涵养和秉赋以及大开放理念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有了正确的对外发展观,然后才可论及项目、资金、技术以及发展效果的多赢和共赢。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正确的合作开发理念,我们的人民没有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心态,国家如果缺乏大国的担当意识和重塑世界发展新规则的勇气和胆略,“一带一路”不可能健康而又可持续地发展。 
 
  如果我们的企业生产理念不先进、产品品质无保障,出现问题又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积少成多就会成为问题甚或产生相应的矛盾和危机,影响我国“一带一路”的正确实施。况且追逐市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动力,所以我们对企业家的行为不能理想化,既支持爱护企业走出去的热情,又要有正确理念的引导、道德教化的说理,更要有相关产业政策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 
 
  4、刘少军(皇家驿栈董事长): 
 
  “一带一路”最大的痛点是知道痛点在于软实力,而不知道我们的软实力的优势是什么,以及如何壮大。真正有品牌企业是有软实力的,否则他们如何立足?我们应该鼓励华为、阿里巴巴等品牌企业走出去,甚至应该鼓励像皇家驿栈这样愿意做百年老店的品牌企业走出去,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战略执行力和战略支点。 
 
  5、赵可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最大的痛点是人才不足,真正懂“一带一路”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在忽悠,要放下大架子。应该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搞好研究,既不要盲目乐观,一哄而上,也不要前怕狼后怕虎,杞人忧天。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在做中学,边学边完善。 
 
  6、涂建军(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负责人): 
 
  “一带一路”最大痛点在于,未来中国软实力较弱的局面如果依旧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那么将不得不基本依赖硬实力砸出一条路来,这个实在是太痛了。 
 
  7、高丽萍(陕西省吕梁市外宣办): 
 
  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竭泽而渔,不能鼠目寸光,那将损害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的经济发展已非原始积累时代。 
 
  “痛点”四:沿线各国态度复杂 
 
  1、陈平(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 
 
  “一带一路”的痛点应该是: 
 
  第一,切忌变成剃头挑子一头热,只有我们自己富有热度和需求,而国际上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奋度,是不行的。 
 
  第二,尽快培养和挖掘外交人才,外交人才不是仅仅会说外语的人,而是真正了解当地国家文化、风俗、政治、经济甚至宗教,富有知识和气度的精英。外交需要智慧,更需要修养,所谓知己知彼。 
 
  第三,切忌落入自言自语的境地。“一带一路”应该是双向的一种合作关系,不仅仅是中国向海外的各种项目输出,也有引进。包括各类经济利益的互惠以及文化引进。所以,“一带一路”是双向互动的举措,各国也必须本着诚意、平等的态度“加盟”,我们并不需要凑国家数,而是求质量。 
 
  第四, 痛点还有可能是一些贫困与落后国家对中国的过高期待。我们不是援外,也不是去无偿投资与援助,而是共赢共建、共同繁荣。因此,“一带一路”的定义与目标要清晰,不能模糊,也不能含糊其辞。 
 
  第五,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要真诚帮助当地国家解决就业,要对沿线国有所帮助,对他们的发展要有所贡献。这是获取当地国民心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一月我应邀去毛里求斯访问,得知一个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签了90年合同,但是中国企业在置地之后,八年之内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导致上一届政府下台还落下口舌,新一届政府要求解约的后果。 
 
  第六,痛点还有可能出现很多国家只是观望,而不会真心参与,有利时,出来加盟,有困难时,并不会真诚支持,所以我们要有独立性、防范意识,要游刃有余。第七,文化交流要做到平等、公允,尽可能发挥民间的力量,既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淡化政治,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渠道和互动机制。 
 
  2、王晓竞(长城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带一路”的痛点是:区域内的国家充满疑虑,大国暗中掣肘,我们内部关系需要理顺。我们企业走出去之前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一带一路”,需要有正确的义利观作为指导,需要完整的政策和理论指导。企业走出去是在一线博弈,需要宣传什么,不该宣传什么;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么在千里之外与祖国互动,需要认真思考。我们企业在外营商,将面临战略取向、文化适应、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挑战。怎么在异国他乡健康持续发展,把企业的利益和祖国利益合二为一,怎么实现同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局面,是“一带一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工作要点。 
 
  3、魏丽萍(中国文发集团文化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中印集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运营官): 
 
  我最近一直与中亚国家及企业沟通,他们对“一带一路”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国要给他们提供资金、提供物质支持。这是相当大的问题。 

[时间:2015-06-30  来源:百人论坛]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