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4.0梦想 筑梦10年追赶日德

制造业

  自“东莞制造”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这座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象征。

  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的勇气,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奇迹;从金融危机后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艰难,到无人工厂、跨境电商的探索,37年风雨兼程,“东莞制造”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造就了令东莞自豪的“东莞奇迹”。
 
  今天,当世界迈向工业4.0时代,当“互联网+”改变生产,“东莞制造”也必定要与处在爬坡越坎关键时刻的东莞一同,筑造“东莞新奇迹”。
 
  今年初,一份雄心勃勃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发布,提出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1万亿元向2万亿元跨越,工业增加值率从20%增加到30%,接近日本、德国等国水平的目标。“东莞制造”正在迈向4.0时代,前方是“国际制造名城”的新目标、新梦想和新征程。
 
  ●撰文:段思午 摄影:胡国球
 
  梦起
 
  “三来一补”带来“东莞制造”
 
  1978年7月30日,香港人张子弥带着一个黑色人造革手袋来到虎门。当时太平服装厂的工人们熬了一个通宵完成了复制任务。一个月后,一家名为“太平手袋厂”的企业领到了全国第一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牌照——“粤字001号”。一个多月后,太平手袋厂正式投产,当年该厂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时任东莞县县长的郑锦滔回忆说,那时东莞基本上还是农业县,搞大工厂一没有基础,二没有资金,三没有人才,四没有市场。“三来一补”项目刚好填补了东莞的短板。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含量较低,投资不多,不需要太多经验,投资回收快,需要的就是劳动力。东莞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太平手袋厂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1978年时,东莞外贸出口还以农产品为主,当年出口额3938万美元。到1984年,全县生产总值已达25.3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为1.29亿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9元,分别相当于1978年的2.6倍、3.3倍、4.4倍。至1988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
 
  这种“三来一补”模式从东莞蔓延到中华大地,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潮流。1994年2月,广东“三来一补”企业出口额达150.8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出口贸易额的30%,占全国该类出口总值的83%。到了2002年,仅东莞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达1.2万家。
 
  这里是“东莞制造”梦开始的地方。
 
  梦圆
 
  铸就辉煌的“东莞奇迹”
 
  “三来一补”的工业发展模式,使东莞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都市现代化。
 
  30多年来,东莞外向型经济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品内涵不断升级。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三来一补”方式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主要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台湾及日韩地区电脑周边产品为主的IT制造业大量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方向。
 
  1978年至2014年,东莞工业总产值从2.68亿元增加到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增加了2500倍。东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化城市。“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成为东莞在全球加工制造业体系中举足轻重地位的最形象的描述。
 
  全国统计的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东莞有32个大类,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玩具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四个特色产业。2014年,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四大特色产业增长4%。
 
  基于此,改革开放30年,东莞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
 
  时间来到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让“东莞制造”从高速发展了30年的美梦中惊醒。欧美订单大幅萎缩,人工成本节节攀升,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市场渠道,成为“东莞制造”之痛。
 
  其实早在金融风暴来临前,“东莞制造”就逐渐暴露出了上述问题。此外,经过多年近20%的高速增长之后,东莞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支撑和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难以为继的问题。
 
  以合俊为代表的一批代工企业的倒闭告诉人们,“东莞制造”需要筑梦,铸就新的辉煌、新的“东莞奇迹”。
 
  寻梦
 
  创新驱动成新起点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信息、网络新技术正在加快与制造业融合,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在产业链高端的高新技术产品上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而产业链低端的“三来一补”等代工贴牌企业在追逐利润中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更加减弱了“东莞制造”在这一原本优势领域的竞争力。
 
  这两个变化,一方面给正在转型中的东莞以巨大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东莞丢掉原有包袱,更加彻底地融入工业4.0时代带来了新机遇。“东莞制造”正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交织中寻找属于东莞的新梦想。
 
  实现梦想的动力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今年4月15日,省委书记胡春华赴东莞市,督促检查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强调东莞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初,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首次提出要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
 
  “东莞制造”在创新驱动中寻找新梦想。
 
  筑梦
 
  向国际制造名城迈进
 
  去年以来,微软关停原诺基亚东莞工厂、为苹果代工的万士达倒闭,一些人认为这标志着“东莞制造”正在衰落。其实,在“机器换人”“互联网+”“跨境电商”等创新驱动力量支持下,“东莞制造”正推动着东莞向国际制造名城迈进。
 
  东莞微软手机厂关停曾被认为是东莞手机制造业一蹶不振的发端。2014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2.3亿台,约占全国半壁江山,约占全球的17.7%。这样的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世界上生产的每100台智能手机中,有18台是“东莞制造”。这其中,华为终端、步步高、宇龙通信、欧珀移动等4家大型手机生产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6.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7个百分点。而步步高、欧珀移动两家手机企业正是东莞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今年年产值将达到400亿元。外资手机企业关闭了,但本土的手机企业却壮大起来了。
 
  此外,2014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55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直接拉动全市出口增长3.2个百分点,对全市出口的增长贡献率为47.3%。
 
  去年以来,东莞全面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目前全市已有六成工业企业陆续开展“机器换人”。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公司还计划今年打造东莞第一家无人工厂。3月24日,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在东莞揭牌。这些都在颠覆了外界对东莞的传统印象。
 
  制造优势,继续加码。今年初,东莞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提出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1万亿元向2万亿元跨越,工业增加值率从20%增加到30%,接近日本、德国等国水平的目标。东莞提出,要实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随着广东自贸区发展和深圳科技创新的外溢效应,“东莞制造”将有更多“不一样”梦想的可能。
 
  我们相信,今天的“东莞制造”并不疲弱。东莞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超过全国百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畅销世界各地,“东莞制造”成为更加响亮的品牌。

[时间:2015-06-23  来源:南方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