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中盘的美德日盈利模式与“中国式发展”

出版物盈利模式中国式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版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强大的出版力量需要有强大的中盘与之相匹配,只有打造一个完整健康的出版产业链,才能促进中国出版行业的和谐发展。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新闻出版现代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当下,国外出版物发行的中盘建设以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模式较有代表性,以下是那些先行者们探究出的发展模式。

  【日本模式】

  日本具有畅通的出版流通体系和强大的出版中盘力量。日本的图书基本上都是依靠中盘来实现流通,中盘是日本出版流通体系得以维持的基石。日本有45家中盘商,其中东贩和日贩两家中盘商包揽了70%的业务,是支撑日本图书流通的支柱。在日本,新书出版后,出版社拨出70%交批发公司,自身储备30%。

  日本的出版社和图书代销公司之间存在着股份制产权关系。例如,东贩公司的股份构成为,讲谈社、小学馆等360家出版社股东占有52.8%的股份,书店占有9.3%,东贩内部占有23.8%,其他股东占有14%的股份;而在日贩的股份构成中,以讲谈社和小学馆为首的321家出版社占有58.8%的股份,书店及其他占有32.6%,日贩内部占有8.6%。

  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将书业的产销联为一体,出版社与书店形成了财产互有、利益均沾的产销关系,使得双方更容易达成一致的产销协议。而完善的图书流通体系和支付体系,使得图书能够迅速、有效地流通。

  【德国模式】

  德国的中盘商以服务取胜,运作模式与日本大相径庭。在德国,中盘与零售店分工明确,很少交叉。零售商个性突出,各有所长,避免同质化竞争。由于政策规定,书店不可以降价销售图书,因此德国零售店的竞争凸现在服务和特色上。零售商的书刊,70%直接从出版社进货,30%从中盘进货,中盘更多地承担的是零售补货添货的功能。

  在针对上游服务方面,德国中盘承担第三方物流的功能,它们向出版社出租仓库,承担送货、收集退货等功能。这使一些规模较小的出版社可以集中精力出版,不必操心其他烦杂事务,受到出版社欢迎。同时还承担一些其他信息以及服务功能,例如,建立专业图书网站,有利于出版商的信息交流等。

  【美国模式】

  美国地域范围广阔,是全世界出版发行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中盘建设采取的是大型批发商与大型发行商的发行代理共存模式。大型批发商以针对下游渠道商的服务取胜。

  美国书业的分销商经过近几年的分化整合逐步形成垄断格局,其中最大的两家分销商是英格拉姆和贝克·泰勒。英格拉姆和贝克·泰勒的成功,建立在对下游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之上,从服务理念到价值挖掘,甚至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在书目信息、电子订购、物流配送、增值服务等方面的服务都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

  商品交易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货物转手,而是更有效地运转在整条供应链的共赢模式之中。除了成熟的产品分析配送和信息服务,它们还在对增值服务的设计和个性化体现上形成深厚的积累。

  在美国,发行商和批发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批发商从出版社拿货,采用的是代销制,一般不针对出版社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发行商负责为出版社的图书做宣传推广并将其发行出去,它要向出版社收取推广费用,并同时为多家出版社做代理发行业务。因此,他们只挑选图书销量好的出版社做客户,同时会根据图书的种类推向不同的零售渠道。服务项目包括客服、订单处理、运输、客户信用卡管理、销售报告和库存控制。

[时间:2015-05-20  来源:互联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