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扩张”新店面 将建24小时文化场

三联书店文化产业

  “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开业一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目前,三联书店正在布局‘五年十店计划’——5年内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10家24小时书店。”

 
  书与灯:精神上的温暖
 
  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尽管是工作日的下午,1500平方米的书店内还是挤满了人。书店内因为书太多而空间有限,书架间距仅容两人侧身而过。14张桌椅全部满员,通向地下一层的楼梯两侧坐满了埋头读书的读者。不到晚上9点,店内的桌椅、书架间的小凳,都已被读者占满。有的读者还自带熬夜装备:水杯、外套、零食,甚至还有薄毯。直至快23点,店内读者仍有近百人。
 
  “我们希望,不管什么时候,这个城市总有书与灯相守候——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温暖。”主管营销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副总经理王玉说,“来书店的读者很多都是熟脸,有的一个星期来四五次,在店里待通宵的不在少数。”
 
  晚上10点,记者遇到一位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的90后小伙儿高远。他半年前来到北京求职。高远告诉记者:“那时我每周至少来这儿3个晚上。你说是躲在这里也好,是寻求心理安慰也好,总之来了就不想走。”如今,高远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每周六晚上仍来三联重温夜读的感觉。
 
  王玉坦言:“书店里有时也会来流浪汉,拿起一本书,半睡半醒度过漫漫长夜。”为了安全起见,工作人员会不时推醒这些酣睡的读者。
 
  记者在书店内的读者留言墙上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留言。署名“山西人”的读者写道:“每次来北京的心情特别好,因为有一个三联书店。”一名读者的漫画配文是:“带女朋友来三联是最好的约会。”还有个年轻妈妈以自己孩子的口吻写道:“我13个月了,这是我和妈妈第一次来书店,好开心。”
 
  全民阅读的未来,或许就藏在三联的昼与夜里。
 
  三联“扩张”新店面
 
  “国家的政策导向支持,是三联‘扩张’24小时书店的首要动因。”路英勇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力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今年两会,‘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还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
 
  路英勇证实,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自去年4月23日挂牌至今将近一年,目前已开始着手“扩张版图”。今年4月23日,第二家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即将在清华同方科技广场开设。“这是三联书店品牌拓展、服务延伸的客观需要。”路英勇说。
 
  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总经理张作珍介绍,截至目前,书店的经营状况一路看好。“2014年销售收入比2013年增长了68%,营业利润增长130%。如果从2014年4月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开始营业至今年4月为节点统计一年的数据,那么增长比例还会更高。”
 
  王玉介绍,书店目前的营业额平均每天在7万元左右;而在24小时经营之前,只有3万元左右。“书店刚开始24小时营业时,夜间即晚9点至早9点,营业额为5万多元。一年过去了,营业额仍稳定在工作日白天三四万元、夜间一万元左右;周末白天六七万元、夜间一两万元左右。”王玉说。
 
  张作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年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共获得国家拨款800万元,其中财政部文资办向三联韬奋书店补贴200万元,向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的新店补贴600万元。补贴新店的600万元是财政部拨付给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品牌拓展使用,三联又向集团申请而来。”
 
  路英勇透露:“要先看看今年4月清华新店的效果如何,如果好,或许三联的步子会迈得更大。”他表示,北京之外的新店选址也正在规划洽谈中,目前备选城市有成都、乌鲁木齐、沈阳、广州、义乌等地。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三联书店在杭州、南京、郑州等很多城市都有店面,但之后慢慢萎缩,只剩下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这一家“旗舰店”。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之外的许多城市,如深圳、广州、西安、青岛等地,24小时书店都生根发芽。其中,不少书店、书城开发了餐饮、休闲的配套设置,用来留住读者。也有不少书店希望能复制“三联模式”。在路英勇看来,“每家书店都有特点,复制也可能不成功,不复制也可能成功”。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第二家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选址之初,曾遭到北京市各个区的“争抢”。最终选定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看中的是周边的文化氛围。清华同方广场西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邻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邻中科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几十万学生都是书店的潜在读者。
 
  “新店面积有900平方米,装修和整体设计的风格是时尚、年轻、新颖、有趣。”张作珍透露,新店会有一个100平米左右的阶梯式空间,不仅用于阅读,还可举办各种文化沙龙、读书会等。店内还将开辟名为“生活散步”的咖啡厅,与书店融为一体。此外还会增加文创产品的比重,如笔记本、书签、杂志等的售卖。
 
  从24小时书店到24小时“文化场”
 
  在郑勇看来,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在站稳脚跟后,以书店为地标,重建三联“文化场”才是“更大一盘棋”。
 
  郑勇认为,24小时书店经营上的成功还带来了一个“24小时商圈”。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在,书店边上的咖啡店是24小时的,书店对面的便利店和面点店也是24小时的……我跟他们老板聊过,三联书店客流的增加带动了周边。”
 
  “24小时商圈”形成后,三联期待建立一个更大的“文化场”,即整合周边的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等文化地标。
 
  郑勇回忆,上世纪90年代,每到周末,他常和同学骑着自行车来到现在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那时它还是一个读者服务部。“从附近的沙滩五四书店,到美术馆东街的三联、朝内小街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到隆福寺和灯市口的两家中国书店,还有中华书局的灿然书屋……这里曾是一片很大的‘文化场’。”然而,据报道,有60年历史的中国书店老店于2013年关张,灿然书屋也因为地铁施工从2014年6月起闭店3年。
 
  “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的主旨不是为了营利,而是文化的象征意义。”郑勇说,“元人有句诗——徒把金戈挽落晖。即便在现在出版业不景气、大众阅读习惯还需培养的文化环境中,三联也不会放弃。”
 
  郑勇说:“书店的经营‘不靠拼命靠长命’。能坚持做10年、20年,一个文化地标就能诞生。三联韬奋书店从1996年建立至今,有这个勇气做下去。”
 
  路英勇说:“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不仅是信息需求,更是情感需求,精神需求。当读者捧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置身于一个温暖的书店,那种文化氛围恰恰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
 
  对于网上购书威胁实体书店生存的“寒冬论”,路英勇认为:“互联网和实体书店不仅互不排斥,而且还可以相互促进。”路英勇相信,在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乃至24小时书店,会获得更蓬勃的发展。

[时间:2015-03-26  作者:蒋肖斌 蔡梦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