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轻”中国制造,不如“看清”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

  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丧失竞争力、甚至已经“四面楚歌”的声音着实不少。中国游客热衷赴日购买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部分知名外资企业削减在华产能、东莞等地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等现象,似乎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也正是依托这些现象,一些观点甚至认为,最迟到今年年底,“中国制造”就会遭遇一波倒闭潮,中国经济和社会将遭遇失业率高企、产业空心化等严重冲击。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制造”真的在“崩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持唱衰论者,有的是出于对宏观数据的片面理解,有的则完全是出于对华冷战思维在经济层面的延续。但是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只盯着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不利形势就妄下判断,而不是客观、全面、冷静地“看清”中国制造业内在的真实情况。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靠的就是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但“中国制造”也长期面临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品牌价值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等问题。而这恰恰是最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所着力解决的。
 
  我们看到,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逐渐成为pc和笔记本电脑行业的全球龙头,华为不管在通信设备领域还是在手机品牌上,都在全球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刚刚诞生不到5年的小米,已经迅速成长为中国市场市占率第一的手机品牌,令全球手机行业刮目相看,而其迅猛扩张之势,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这几个简单的例子,难道不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不但没有崩溃,而且正在经历脱胎换骨吗?
 
  另外,外资真的在大规模逃离吗?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案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从新增外企数量还是实际利用外资来看,权威数据都不支持这样的判断。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月份,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65家,同比增长49.7%;合同外资金额110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4%。1月至2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7%。这无疑给了外资撤离论有力的回击。
 
  来自多个美国在华商会最新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欧美企业依然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而在一些外资产能转移转产的背后,则是这些企业受多重因素影响主动进行调整的市场考虑。
 
  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制造”在转型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清”而不是“看轻”,必须理智看待“中国制造”自身吐故纳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阵痛与希望。当然,还要“看清”的是中国企业和社会正在全力争取产业制高点的巨大努力。近期以来,工业4.0成为国际关注的产业方向所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到中国也已提出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中国制造2025”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进一步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时间:2015-03-19  来源:兰州晚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