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有8%的增长潜力,要发挥出增长潜力,既要有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也需要投资和新兴产业拉动。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含义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过去慢,2014年中国经济7.4%的增长速度,跟过去36年平均每年9.8%的速度相比,下滑将近25%,今年的增长预期则是7.0%左右。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情况下,有些产业,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建材行业是按每年10%的增长预期而形成产能的,增速下滑以后这些产业出现过剩产能,有一些困难是必然的。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左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最快速的增长,再加上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占全世界的13%,仅仅是7%左右的增长对全世界增长的贡献也是每年将近一个百分点,今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大概只有三个百分点。所以全球30%的经济扩张仍将由中国贡献。
新常态的另一个含义是,过去帮助取得中国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会逐渐失掉比较优势。这是由于7%左右的增长仍然是很高速的增长,我国的工资会继续增长很快,导致过去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失去比较优势,这些产业会出现向外转移。这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随着工资上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又把这些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一样,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需要把生产过程中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去创造第二春。同时,我国的经济也要利用好这些年快速增长积累下来的人才和资本,将这些要素配置到技术水平比较高、资本比较密集,附加价值比较多的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里去,这种调整本身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部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外资企业转移出去,有大量外资也会转而投向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的部门里去,去年韩国三星就在西安设立了一个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厂,所以中国仍将是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我国增速的下滑,有上述新常态中所蕴含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和周期的因素。传统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从出口来看,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从2008年那场危机中复苏,令出口增长变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出口增长16%~17%,去年跌到了3.4%,今年的增长目标也只有6%。从投资角度看,2008年危机后,很多国家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支持一些投资项目,经过6年时间,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也不可能维持过去那么高的增长速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我国的增长速度。
不过,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有8%的增长潜力,要发挥出增长潜力,需要有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我们的出口会增加得比较快,经济增长就会比较接近8%。
而内部要把8%的潜力发挥出来,就需要投资和新兴产业拉动。新兴产业必须符合国家的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利润较高,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多,收入和消费增长也会较快,资本积累较多,有利于产业进一步升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要达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规划,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不断转型的过程,必须有创新性企业来推动。创新的风险很大,在政策上必须给进行创新的企业一定的激励。企业的创新能不能成功还决定于金融安排、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配套条件的改善,这些都需要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来进行,或是由政府来提供这方面的完善,所以,经济要发展好也要有一个有为的政府。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为的政府,如果这两只手都能发挥好作用,就能比较好地利用经济发展潜力,得到较快速的发展。我国在8%的增长潜力下,完全有可能实现7%左右的增长,当外部环境比较好时增长会高于7%,在外部环境比较不好时,也不至于比7%低多少。
观察中国的经济应从两个方面看,既有忧又有喜,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在有些产业失掉比较优势、有些产业产能过剩、有些外资撤出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的产业不断涌现,就业增加很多、工资增长很快,许多外资涌进的利好面。
[时间:2015-03-16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