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最近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持续放缓。针对一些人关于经济下行的担心,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实现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
林毅夫表示,对当前增速放缓,要客观看待,全面分析其内因、外因。
7.4%的增速,与以往9%以上的高速增长相比,的确是有所放缓。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这一增速仍是最高的。而且,我国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提升,经济总体表现良好,亮点颇多。
“探究增速放缓的原因,首先不可回避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确实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际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林毅夫说。
考察2010年以来的数据,不仅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一些过去所谓的高增长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在下降。如韩国2010年增长速度是6.3%,2013年只有2.8%;新加坡2010年是14.8%,2013年仅为3.7%。这些国家在同一个时间段,经济增长的总态势一样,意味着有共同的外部原因。“这一世界各国共同的趋势,只有国际周期性的原因可以解释。事实上,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仍然占全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些国家经济普遍尚未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下行压力。2014年我国7.4%的增长率,比此前预期的7.5%低了0.1个百分点。但是,世界银行2014年年初对美国、欧元区、日本的增长预期分别是2.8%、1.1%和1.4%,而他们实际实现的则是2.4%、0.8%和0.2%,分别低了0.4、0.3和1.2个百分点。我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他们增速的低迷必然对我国的增长产生下行的压力。”林毅夫表示。
林毅夫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采取有效对症的稳增长措施,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高速增长是必要的。“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一定的速度,否则不仅会延缓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进程,还可能影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实现,对就业也会产生新的压力。”
中高速增长也是可能的。林毅夫认为,我国在较长时期实现中高速增长,有四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我国产业升级的空间大,即使建材、水泥、电解铝等产能出现过剩,我国仍可投资于高端制造业。
二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还很多。虽然城际间的高铁、公路、机场近几年建设较多,但城内轨道交通、地铁和道路建设严重不足,地下管网明显老化,许多城市被堵车和城市内涝困扰。同时,我国环境压力大,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也需大量投资。这些领域的投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有力地带动经济发展。
三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刚过50%,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至90%。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四是我国资金相对充足。目前,政府债务规模整体可控,居民储蓄率很高,可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来撬动民间资金,扩大投资。我国还有相当规模的外汇储备,进口所需的外汇储备充足。这些都将为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矗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模式变化、新型投资机会涌现、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化等9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的特征,并确定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发展任务。林毅夫说,“我们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在国际技术产业前沿进行创新和升级,很多领域可以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前进道路的风险小,成本低。”
林毅夫认为,如果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中国完全可以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不仅将使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也会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健康、更具有可持续性,并为在更长时间内实现中高速增长创造条件、注入动力。“认清挑战、把握机遇,中国将在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水平向中高端迈进。”林毅夫说。
[时间:2015-03-11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