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问题之多可以追溯到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但是网络的介入加剧并且加速了这些问题的发展。毫无疑问,书店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对目前的危机,书店应该彻底重新定义它在数字化时代的功能以及营业模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观点持有人:西班牙网站dosdoce(分析科技在文化领域运用的网站)创始人 何塞·克莱亚
核心观点: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在实体书店找书、买书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即将变成一个通过社会技术的共享过程。现在的书店已不能局限于整理新书和展示橱窗。为了刺激读者购买图书,书店应该为读者提供在线购书体验,以此作为对到店购书的补充。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书店如果想要获得一席之地,就应该找到帮助读者发现并购买图书的新方式,有出版社甚至提出应该将所有的图书都数字化以适应那些读者早已养成的在各种屏幕上阅读的习惯,他们指出应该尽早将在实体书店找书及买书的过程数字化。我们知道,古腾堡时代彻底改变了书籍的生产和商品化,如今数字时代正在迅速革新21世纪人们寻找、购买以及阅读各种书籍(电子书或纸质书)的方式。
实体书店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如果大家或多或少都承认网络已经彻底改变了搜索书籍及作者的方式,那么你认为在21世纪书店仍然能够维持它的地位吗?当今社会的阅读习惯以及获取信息的习惯正高速转变,然而书店却没有对这些变化做出适当的回应。如果书店不接受对搜书及买书方式进行深度改革这一挑战,那么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无论是销售电子书还是纸质书,书店都无法幸存。
事实上有很多适用于书店的新技术,但是在这里我只选取3个来讲。我希望这篇文章以及它分析的内容能够激励书店店主去思考如何能利用这些技术来优化经营。
线下找书 线上购书
各种电子智能设备,比如平板电脑、触屏手机等在西班牙的快速普及正在改变西班牙读者寻找书和杂志的习惯。在书店“新书速递”的台子上拍下书的封面已经变成一个日益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到实体书店找书但是却在电脑前决定是否购买。在家里他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书的第一章来试读,看看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也可以看到之前的读者评论,甚至还能在社交网络上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朋友曾经读过或者写过书评。如此这般他们才能决定是否购买图书,当然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商网站进行操作。换句话来说,书店付了租金、员工工资等各种开销,却只是变成了电商网站的免费橱窗。实体书店因为无法及时向读者提供购买电子书或者获取更多信息的可能而损失了很多销量。
为了避免损失更多潜在顾客以及潜在销量,书店应该将找书与买书的过程数字化。书店可以为读者提供书的二维码或者ISBN号(国际标准书号),通过简单的扫描,读者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免费阅读第一章,脸谱或者推特上面的评论以及相关文学评论文章)。
此外,如果有读者想要购买纸质书的电子版,书店也应该能够立即以一个合适的折扣价向读者提供电子版的购买链接。
触屏看书 全新体验
书店应该尽快将触屏技术应用于“新书速递”的台子上。触屏可以让读者“触碰”到书的内容。触摸在数字化时代意味着互动或者说是深入到我们正在探索的东西里。
触屏的应用让如饥似渴的读者可以畅游在书海中,可以深入到作者的思想里,也可以看到相关的图片和文章等。在数字化时代,为读者提供涵盖面广的书已经远远不够了。想要刺激购买欲,书店应该给到店的读者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
分类指导 个性书单
实体书店在数字社会中可以说是“盲”的。对于大部分走进书店的人他们都是不了解的,他们不知道这些人是“书痴”还是只不过要为别人挑选一份礼物而已。
除了商品交易之外,网络的另一价值就是能够为卖家提供一份直接的信息,包括顾客购买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对购买者对已购买物品使用情况的分析。
一个简单的购买行为并不意味着读者喜欢这本书。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角色或者对情节发展失去兴趣而不再读某一本书;有时可能因为别人送来一本更有吸引力的书而把之前读的书束之高阁。大部分的书店都无从知晓读者在购书之后的这一系列行为。如果书店并不了解读者对之前买到的书的满意度,那么又如何恰当地向读者推荐好书呢?
一些基于阅读共享概念的“好书推荐”技术,能够分析出读者是否将一本书读完或者读到一半就放下了;读者跳过了哪些章节,又是否每年都在重复读某一位作者的书。此外,只要读者允许,它还能够分析出读者对哪些句子画了重点,与其他在线读者分享过哪些章节。这些资料将成为书店在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财富之一以及最有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有了这些资料,书店可以针对每一位顾客,重新布置“新书速递”的台子。书店可以摆出顾客曾经表现出有兴趣的书或者根据顾客的购买及阅读历史进行推荐。这一对“新书速递”的布置可以利用上文提过的触屏设备来实现,或者可以直接利用顾客的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在实体书店找书、买书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即将变成一个通过社会技术的共享过程。现在的书店已不能局限于整理新书和展示橱窗。为了刺激读者购买图书,书店应该为读者提供在线购书体验,以此作为对到店购书的补充。
(译自美国《出版商周刊》)
[时间:2015-03-09 作者:胡玉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