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曾在中上环盛极一时、风光无限,成为当时香港的重要产业之一,养活不少港人。印刷工人摸?一排排灰灰黑黑的铅字粒,从茫茫字海找出合适字粒,拼凑成有意义的文字,再以人手排版校对,量间距、配符号,最后付诸印刷,製成各式各样的文字纪录。每一粒文字都是印刷工人的心血结晶,活字印刷可谓名副其实的“粒粒皆辛苦”。屹立逾半个世纪的“光华印务”第二代店主任伟生娓娓道来香港印刷业的黄金时代。
现时香港的中上环已可说是纸醉金迷的代名词,“人间妖域”兰桂坊、“美食天堂”苏豪区、加上中资外商、金融机构聚集,中上环成为著名的繁华商业消费区域。难以想像上世纪50年代,在中上环一带,士丹顿街、依利近街、鸭巴甸街、华贤坊西、歌赋街、永利街等,共有多达逾150间小型家庭式印刷店,附近亦衍生纸品、油墨、烫金、电版、铸字行等相关行业,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正是印刷业的全盛时期。
从上环皇后大道中开始拾级而上,经过“寻宝天堂”的摩罗上街,走过荷李活道,终来到西街的“光华印务”。步入“光华印务”,亲眼目睹一盘盘沉甸甸的铅字粒,今天已是“洗尽铅华”,乖巧地排放在木椅上。店主任伟生坦言,活字印刷已完全被柯式印刷取代,昔日忙个不停的铅字粒,现只馀下保育价值,待有工作坊举办时作示范用途。
家庭式店曾遍布中上环
“光华印务”由任伟生父亲任朝光创立于1954年,任伟生10岁开始到印刷店帮手,由买字粒、裁纸样、上油墨、装印版、画行距、操作印刷机等,慢慢学习印刷店运作,继承父业。经营近60年的“光华印务”,养活任家三代人,见证香港活字印刷的兴衰。
“光华印务”店中摆放的活字印刷机“风喉照镜”,1970年出厂,任伟生说,是属于德国製的半自动活字印刷机,距今虽约半世纪,但仍运作正常,说?说?,他已在动手示范,让这位“老拍档”显显功夫。他指出,铅字粒有多种字型可供选择,有楷书、仿宋、秀丽、长宋等,字粒的大小有七种,最细是六号,最大是特号,而铅字粒刚中带柔,常用的字粒会磨蚀,排版时要在粒背部用纸块垫高,否则字粒会高低不平,印刷效果欠佳。
“90年代初,随?最后一家‘达兴铸字厂’结业,见证活字印刷正式没落,印刷店亦要转型,开始柯式印刷。”任伟生指出,当年上环有四间铸字厂,分别为“永成”、“博文”、“建国”及“达兴”,而英文字粒则要到湾仔的“中英美”,它们在柯式印刷出现后相继结业。他一方边排出字盘、字夹、铜尺等工具一边说,当年香港印刷业养活不少人,家庭式印刷店遍佈整个中上环,明言印刷业的利润高、收入不错,左邻右里都是行家,不时大家互相借字、借纸、借墨,邻里关系和睦,充分体现同舟共济精神。
料现时仅存不足10间店
他指?“风喉照镜”旁的柯式印刷机说,活字印刷没落,便开始做柯式印刷,但小型印刷店不断被大型印刷集团侵蚀,生存空间愈来愈小,“大型印刷集团把利润压得极低,几乎是以本伤人”,大部分印刷生意被大型集团抢去,家庭式印刷店相继消失。
任伟生看看手上的旧相片,想到昔日香港印刷业的光辉日子,但现在被时代淘汰感到唏嘘可惜。他估计,现时在中上环一带仅存的家庭式印刷店不足10间,“相信待我们这一代老去,家庭式印刷店便会正式成为歷史”。
[时间:2015-03-03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