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你第一时间拿着报纸阅读新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张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是怎样出版的?每天夜晚,当你准备入睡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一群人却才开始工作?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前往工人日报社印刷厂进行了采访。
上班有点 下班没点
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建于1949年7月15日,占地面积有4680平方米。夜晚11点多,庞大的印刷车间内灯火通明,印刷工人已经开始忙碌,他们在轰隆隆的声响中调试着机器,为即将开印的工作做着准备。厂外,《新京报》等单位的送报车已在悄然等候中。
在夜班工作8年的李建启今年59岁,是制版车间主任。微胖的身体,油亮的头发梳向脑后,谁能想到他从事印刷行业已40个年头。他告诉记者,印刷厂工人一般是晚上10点上班,次日凌晨四五点钟才可以回宿舍休息。由于当天是周五,周六各报社的报纸少一些,所以改为夜里11点上班。
李建启负责的部门叫印前部,主要职责是把各个报社发来的电子版面做成PS版,再转到印刷车间,这样印刷车间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在接下来的五六个小时时间里,印刷工人会将一捆捆印好的报纸配发到相应的报纸运输车,发往各个发行站。这期间还要时时检查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和大部分印刷工一样,李建启生活上一直很有规律,一般是午夜上班,清晨四五点下班,回到家八九点睡觉至下午两点,晚上7点再上床睡会儿觉,午夜再去厂里上班。如遇到国家领导人出访或两会召开,各报社编辑部的版面完成较晚的时候,他们就要推迟下班时间,很多时候第二天早上8点钟还没有下夜班,那时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足5小时。
出报无小事 事事连大事
在上夜班初期,李建启极不适应。他每次看版样都非常认真,眼睛几乎“贴”在电脑屏幕上。李建启说:“印刷工作一环扣一环,尤其制版是第一个环节,绝不容一丝马虎,很多事故都是在这里被‘堵’住的。”
不久前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李建启记忆深刻。今年1月31日《北京青年报》13版的“北京市文联送‘福’进村”的图片新闻“似乎有问题”。认真想过之后,李建启决定拨通《北京青年报》编辑部的电话,就黑白版样上一处“白色”遮住了人脸的情况进行核实。当得知是吹鼓起的糖人遮住了人脸,不是照片本身的问题时,李建启放心了。他对记者说,还好不是大问题,如果出现问题,不但要更换图片,还有可能整个版面都要调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是李建启对夜班工作的概括。他经常对新来的工友念叨“出报无小事,事事连大事”。
目前,工人日报社印刷厂承担着几十种报纸的印刷任务。深夜1点半,《北京青年报》准时传来版样。趁着李建启在忙着制版的时候,记者走到印刷车间外沿看到,墙脚下有一字排开的许多栏杆,栏杆中间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洞,下面是弯弯曲曲向下延伸的轨道,大概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捆好的报纸就是从这里滑下去的,然后配发到运输车。
人人守阵地 企业胜一筹
周晓今是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厂长,他对自己刚刚工作时的评价是缺少“冒险精神”,不同于其他同学敢于尝试各种工作。
18年前,从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管理专业毕业的周晓今,在别人有些异样的目光下选择加入工人日报社印刷厂,从基层业务员做起,值夜班、跑客户,到现在已经算是印刷行业的“老人”了。
“在同学的影响下,我不是没想过跳槽,可从接触印刷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再也放不下了。在别人看来,大学生毕业到印刷厂工作,多少是有些委屈的,每天要忍受夜班的辛苦、机械的轰鸣、粉尘的困扰。但这些都是可以战胜的。”周晓今说。
作为管理者,周晓今提出“工作要创新、环境要更新、人才要关心”的管理理念。这不仅是周晓今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印刷厂的要求。在人才管理方面,他更是给予年轻职工“犯错的机会”。周晓今认为,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要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犯错能改就是可以原谅的。“报纸每天都要出版,总要有人来印刷,责任总要有人承担,作为新闻出版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印刷事业。”周晓今坚定地说。
凌晨4点,《新京报》的送报车拉走了报纸,目送着渐行渐远的车辆,记者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灯火通明的印刷厂内,工人们依然在忙碌着,估计他们得天亮才能下班了。
他们是平凡的基层工作者,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情。每个夜晚,在人们举家相聚时,他们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新闻出版事业默默奉献着,给夜色带来了永不熄灭的“印刷之光”。
[时间:2015-03-03 作者:韩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