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23日开幕的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介绍的一连串的数字,是2014年以来,北京市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取得的一项项实质进展。而成绩背后,两份“负面清单”功不可没。
“负面清单”坚决做“减法”
2014年,《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和《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等两份“负面清单”相继出台。前者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个门类的432个行业中类中的147项,后者包括105个污染行业工艺、50项落后生产设备。
“在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中,全市范围内都要限制或禁止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燃煤发电,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在内的核心区还要额外禁止建筑业、批发业,禁止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大型医院等。”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录涵盖范围之广,体现了北京“做减法”态度之坚决。
2014年10月,《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去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后,北京市发布的首份针对污染行业的淘汰退出目录。
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版目录中规定的105个污染行业工艺中,有65项严于国家标准,要求严于国家标准的项目比例高达60%。除部分行业、工艺标明要在2015年、2016年完成淘汰退出外,大多数都需要“立即退出”。淘汰污染企业已经从“号召”变为“强制”。
开启京津冀协同之路
北京市用“清单式”管理产业的理念,在加速产业疏解的同时,更是推动了京津冀产业协同。
从北京现代四工厂将落户河北黄骅,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选址河北渤海新区,再到中关村示范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深入合作。涉及汽车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的特定环节在北京限制行业的相关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在天津、河北等地布局。
“随着北京市‘清单式’管理产业的效应逐步显现,将会有越来越多北京容纳不下,而天津、河北又有需求的产业到津冀两地寻求发展之路。这对京津冀来说,是三方得益的事情。”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
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河北渤海新区的签约仪式上,即将入驻的北京康辰药业董事长王锡娟表示,企业生产环节放在河北,可以解决原料药缺失、供应不足的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河北的低成本优势。
“首批签约入驻的22家企业,总投资达到61亿元。”河北渤海新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组书记张召堂说,这些知名医药企业的入驻将使园区生物医药的产业链更加完整,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追逐“高精尖”的新机遇
专家指出,以往政策出台后效果不佳的原因大多是问题抽象,概念模糊。清单式管理的理念直接切中要害,有助于抓住目前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提供可操作性的措施,对于具体工作和行动有着很强的指导性。
“目录的出台,对于化工而言更是一次机遇。”北京化学工业协会秘书长胡永宁说,不能靠单纯的扩大规模来发展化工行业发展布局将会有重大调整,北京将主要发展石化新材料产品,从重生产转向重科技创新、重生产性服务转变。
“目录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产业盲目扩张,既控制了增量又能优化存量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了家具产业的转型升级,向环境友好型企业和‘高、精、尖’方向发展。”北京家具行业协会副会长何法涧说。
“北京市的对于疏解产业的思路已经逐渐明晰,京津有需求的就向外疏解,落后的就就地淘汰。”张贵说,对于转移疏解,如果相关部门的鼓励政策的内容更具体,更明确,将会更好地推动京津冀产业格局的合理布局。
[时间:2015-01-28 作者:任卫东 孔祥鑫 熊琳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