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承载着传承华夏五千年文化和文明的重任,保护和传承古籍无疑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日前,在由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百道网、出版人杂志社、出版广角杂志社携手主办的第16期博雅出版论坛上,围绕古籍保护与传承的话题,业内专家学者以及私人藏书家进行了广泛交流。
“我去台湾学术访问时,走廊边的一台复印机上竟然散落着1972年‘台湾外交部’与联合国的交涉文件,这是外交史上很重要的文献,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以一件出差所见的事说明了古籍保护的现状。他认为,现在人们对古籍保护的认知还比较狭隘,并不是只有那些出土文献才值得被保护,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可能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古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又遥远的,探究原因,一是其晦涩难懂的内容,二是大多数古籍价格不菲。“新的时代,纸质出版一定是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体现古籍的价值,因此,尽快将古籍数字化,是把这项小众事业大众化的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我认为,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就是让我们的古籍内容得到最好的传播。”顾青表示。
目前,大多数古籍方面的专家已经意识到其数字化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这一项目,但是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古籍整理是有著作权的,但目前绝大部分古籍数据库产品没有获得法律的许可,这样是走不长远的。古籍数据库比我们做其他数据库要复杂得多,需要充分规范,比如有些古字如何在电脑上体现的问题等。”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强调。
而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列举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14个项目中,也对古籍数字化有重点提及,他表示,现在从事古籍相关工作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普遍提高,这对古籍数字化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交流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从北大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李云那里了解到,2007年,全国古籍修复人员还不超过100人,而且学历偏低,但现在我国已有上千名古籍修复人才,而且一半以上都具备研究生学历。
与会的私人藏书家也从不同视角对古籍传承和传播表达了看法。他们认为,私人藏书也是古籍传承和传播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在私人修书方面,能够有专门的机构和相关人员可以帮助藏书家进行专业培训。
“传之久远的好书才叫传承,保护古籍的目的在于传承,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播。”顾青的这句话可能是很多古籍整理、收藏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的心声。与会者一致认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做到“古为今用”,让历史悠久的中华纸上文明不会断代。当然,古籍传承和传播出版还存在很多难点和问题留待解决。
[时间:2015-01-20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