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青灰色的5层大楼,显眼地矗立在王府井繁华的街道旁,为北京这座已经日益被钢筋水泥逐渐凝固的“现代化”城市,增添了几分优雅隽永的气息。
这就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2月11日创建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在上百余年漫长的岁月中,商务印书馆经历了多次生死存亡的起伏,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12月2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进了这座大楼,拜访商务印书馆。在一层米黄色的大厅内,左边有两个宣传栏,分别是“我们的作者”和“我们的员工”,赫列其中的都是近现代史最著名的文化大家:蔡元培、叶圣陶、茅盾、胡愈之、郑振铎……在二三层处拐弯处有一尊半身铜像,了解商务历史的人都很清楚,这就是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掌门人,中国出版业泰斗级人物——张元济。
记者跟随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张稷走进了馆史陈列室,首先展示的照片是商务的创始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4人;随后展示的照片就是翰林出身的张元济。张元济当年在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时,结识了印刷工人出身的夏瑞芳,与之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之后便加入了商务印书馆。从此,张元济与夏瑞芳通力合作,延请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了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发展教科书,使商务一跃而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企业,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其后展示了商务印书馆1932年被日本炸毁前的照片,庞大的建筑群令人震撼。张稷说:“当时商务印书馆有四五千人,是中国最大的文化教育大本营,实际上为中国的现代化起飞正在做着富有成效的全面而系统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学术上的奠基工作。当时日本人认为,炸毁一两条街道,中国人很快就可以复建,但毁掉商务印书馆,这个民族将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日本人锁定了商务印书馆并进行了疯狂轰炸,之后日本人又潜入东方图书馆放火焚烧。但此时的商务人喊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馆史陈列室还展示了商务遭遇重创之后坚持出书,支撑战时的国民教育事业的出版成果。此后,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崩馈,民营企业全部陷入困境,整个商务印书馆也是入不敷出,逐渐衰微。
虽然历经磨难,但商务印书馆依然相对完好地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书和历史资料。张稷说:“企业深厚的文化传承、历史使命和商务人对企业深切的情感,使得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之后,商务又能一次又一次重建。”
进入改革开放展示区,人们可以看到,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开始有了新的起色。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一位美国国籍在英国工作的女编辑来到商务印书馆参与工作,这在当时是件令人诧异的事。据这位女士回忆,刚来的时候,商务印书馆的大楼很陈旧,一群知识分子居住在大楼的5层,大家朝夕相处。一开始,大家对她的到来感到很陌生很好奇,后来熟悉了,他们还经常请她到家里做客。大人小孩见到她的那种新奇和惊喜,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印证了商务人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以及对外国人士的包容和接纳,为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商务的历任领导都有强烈的保护历史的意识。现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认为,历史不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历史是一笔可资利用的宝贵的企业资源,百年商务不仅要保护好整理好自己的历史,还要把它作为资源盘活,转化成有形和无形的品牌价值。为此,商务印书馆成立了百年资源部,专门负责整理盘活历史资源。百年资源部成立的近两年时间里,重编整理出版了商务的经典老课本;复刊了《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杂志;开启了全面整理历史档案和信息化工程;开始系统的“建国之后商务印书馆口述历史”的工程。刚刚结束不久的“陈翰伯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把逐渐被人淡忘的“汉译世界名著之父”陈翰伯重新推到了公众的视野。在商务印书馆120周年馆庆即将来临之际,于殿利又提出了迎接馆庆的十大工程,以全面梳理和宣传企业历史,把品牌传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张稷认为,目前商务印书馆的发展状态和经济实力越来越好,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我们学历史的人喜欢在一个长时间段里来观察一切。如果跟民国时期的辉煌相比,可能还有许多不同和差距,不过这个时代为商务的发展和再创辉煌提供了新的可能。”张稷说。
在商务印书馆馆史陈列室里,记者深感这个老字号的发展历程意味深长。经历百年沧桑的商务印书馆,仍然有许多空白等待探秘,有许多未开垦的领域有待发掘。
[时间:2015-01-04 作者:涂桂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