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看似普通的A3纸,竟然印刷上了整整一本《圣经》,放大400倍后清晰可见;利用3D幻影,古代造纸的流程如在眼前;在即将开放的模拟工坊,小学生们可以用活字排版印刷出自己喜欢的诗歌。书籍精品展厅,更是印刷专业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不仅如此,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博物馆,已不再“藏在深闺无人识”,而是主动走出大学校园,向大中小学生和社会推送中华“千年印刷文化”。
展示古代书籍装帧变迁
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博物馆,位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四楼。在近1000平方米的展馆中,陈列着从中国古代隋唐年间至近现代的1500余件珍贵印刷展品。
据博物馆馆长滕莉介绍,上理工印刷博物馆共分为五大展馆,分别为“印刷术的起源、发展与外传”、“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上海印刷工业百年沧桑”、“印刷精品展示”和“印刷体验”等5大展馆。今后还将增加印刷“模拟工坊”,让观众参与更多互动。
记者看到,“印刷术的起源、发展与外传”部分,以展板和展品的形式向参观者展示了自隋唐年间至近现代先后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以及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这也是3座矗立在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印刷精品展馆”,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变迁。这里有在德国莱比锡被评为“世界最美图书”的线装书,有手工宣纸、图文印刷的《红楼梦》特装书,还有用宣纸缩印了《唐诗三百首》的多媒体邮票。这个展厅,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书籍装帧现场教学的重要课堂。目前印刷博物馆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打造“永不闭馆”的数字化高校博物馆。
为小朋友设计“说明书”
如果你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去参观印刷博物馆,一定能收到一本特别的说明书,《印刷术:从古到今》。这是一本薄薄的连环画,讲述了从古代雕版印刷到现代激光照排的印刷术发展史。滕莉说,连环画说明书是专门为小朋友观众设计的,比成人版说明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生动有趣。
在上理工印刷博物馆,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内容还有很多。在即将建成开放的模拟工坊里,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自己动手体验一把“古代的印刷工人”。
上理工印刷博物馆,不仅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还是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里,入馆参观人数为9785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300人次;场馆外举办专题展6个,覆盖参观人群约8万人次。
和其他博物馆不同,印刷博物馆不只是被动地接待各类观众,还成立“印刷文化宣讲团”,主动走出去,为中小学生上“印刷文化先导课”,让学生们在参观印刷博物馆前对印刷以及博物馆有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宣讲团的成员,则全部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印刷社团”的学生。印刷文化宣讲团负责人朱一鸣,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数字出版大二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希望学生们通过参观印刷博物馆,真切地感受到中华印刷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时间:2014-12-30 来源:解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