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14中国开放获取周在京举办,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研究人员就开放获取的国际经验、发展前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政策进行阐释,施普林格、麦克米伦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及威立出版集团等出版商就自身开放出版的实践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了其“开放出版学术期刊遴选指南”及“资助学术出版的实施指南”,将与国内外至少8家出版机构展开协商,以其为试点,资助作者在这些机构进行开放出版。而就在当日,全球影响力排名第三的《自然通讯》宣布转型为完全开放出版期刊。
近几年来,开放获取、开放出版日益受到国内外出版界的关注。开放获取(OA,OpenAccess),是指某文献在互联网上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等。开放获取有OA期刊与OA仓储两种模式。开放出版主要指OA期刊。相对于传统出版,其最大特点一是开放,其次是出版商由传统的订购费转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APC,Article-ProcessingCharge)。
开放获取作为最初应对学术期刊垄断和涨价而产生的一种理念,逐渐从科学界的小圈子进入国际学术出版,成为普遍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业模式。各大利益相关方,包括学术资助机构、图书馆及出版商等纷纷创新商业模式及规则,争夺该领域的话语权。据统计,2004~2011年,全球已经有40%~50%的论文实现了开放获取,预计2019~2024年,90%以上的论文都会实现开放获取。在此趋势下,图书馆购买期刊及数据库如何少付费及保证不被边缘化?资助机构如何高效利用基金?出版商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
国外出版社
创新商业模式提供综合服务
施普林格旗下的BMC(BioMedCentral,生物医学中心)出版社、美国的PLoS(thePublicLibraryofScience,科学公共图书馆)以及eLife出版社等是目前开放获取领域的领头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BMC从2000年创立以来,已有260多种同行审议的OA期刊,有170多种被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文献索引)收录,近3年来每年发表超过2万篇高质量科技论文,保持20%的稳定高速增长。而PLoS年发布论文更是从2010年的6918篇发展到2013年的31261篇,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是得益于其友好、透明的开放获取政策和商业模式。
OA是否盈利是出版社最关心的,高速发展的BMC及PLoS等给出了回答。据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资源建设部主任任慧玲及BMC前商业总裁、施普林格现开放获取业务副总裁BevAcreman介绍,BMC采用机构会员制,加入的机构会员旗下作者发表论文有相应的折扣。其中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预付费会员,机构将钱存在BMC,机构成员发表文章的时候从资金池中扣减,预付越多折扣越大;第二种是支持型会员,根据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数量支付一定年费,机构成员在BMC发表文章享受15%的折扣;第三种是共享支持型会员,是前两者结合,作者和机构各付50%的费用。BMC平均APC为1212英镑。
BMC模式获得机构的青睐,不仅在于APC扣减,还在于为机构和读者提供相应服务。发表在BMC中的论文都会转存本地机构知识库中,BMC提供基于文章级别的访问统计,如来自社交媒体Facebook、Mendeley及Twitter的访问量等。
自然出版集团OpenResearch策略总监CarrieCalder认为,开放出版正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还在于其透明性,对于出版商来说,开放出版的花费相对于纸质出版是透明的,如自然出版集团的APC,选择出版的速度、服务等。eLife执行总裁MarkPatternson认为,开放出版能减少文本编辑的时间,对内容长度和格式限制更少。
研究机构及图书馆
联合争取话语权
目前作者个人在国外发表一篇开放出版论文平均花费2000多美元,《科学》及《自然通讯》等国际顶尖期刊的价格更是超过了4000美元。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买方如何掌握市场话语权,SCOAP3(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资助联盟,专门致力于将该领域学术论文转为开放出版)的模式值得借鉴。作为中国加入SCOAP3的亲历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郑建程介绍了SCOAP3的联盟模式。
SCOAP3协议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截至目前50%以上的高质量高能物理论文已转为开放出版。SCOAP3支持6家出版社、10种期刊的开放出版,其中5种期刊为完全高能物理期刊。由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牵头近40个国家2000多个高能物理组织,包括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大学图书馆等组成SCOAP3联盟。联盟通过招标确定期刊,通过集体谈判确定APC价格并支付出版费用,并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发文量分摊费用。
这种新模式保证了价格不是由出版社单方面确定,而是由双方协商决定,而联盟的形式保障了作者的话语权。SCOAP3通过一系列约束机制保障了机构和作者的权益。除了作者费用由联盟全额承担,出版社必须向订购的所有图书馆和机构(无论是否参与此联盟)扣减相关费用,保障受SCOAP3资助内容不向图书馆等重复收费。
SCOAP3的联盟集体谈判打破了出版社对定价的垄断,且招标形成期刊之间的竞争。受其启示,最近多所受英国研究理事会资助的高校正在尝试联合对开放出版的APC价格和服务展开集体谈判。
在国内,中科院情报文献中心也正展开尝试,其在会议期间发布了“资助开放出版政策试验计划”和“资助学术论文开放出版的实践指南”。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表示将建立遴选机制,对相关期刊进行招标,向中科院旗下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在相关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提供资助,同时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目前已与施普林格、eLife及自然出版集团等展开相应的谈判。今年5月中旬,中科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发布政策声明,中科院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承担的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之论文,必须存储到所属机构知识库中,不晚于发表后12个月开放获取。这也为图书馆提供了不同于传统采购的新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图书馆经费实现了由资源采购经费向支持开放出版服务经费的转型。
国内期刊社发展方向
强合作重规范
CarrieCalder提到了一组调查数据,63%的中国作者在过去三年曾发表过一篇以上的开放获取论文,在其他国家相应的比例为57%;49%的中国作者认为“研究成果就应当开放获取”是其选择开放获取的主因,其他国家作者的比例为48%。这说明中国作者并不排斥开放出版。而从开放出版实际获得的资助来看,中国作者似乎获得的更多。医科院的调查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为什么选OA”,更多的人看重同行评审的质量和效率,100%表示未来还会发表更多的开放获取论文。
国内开放获取发展相对较快,已有超过600种期刊实现开放获取。但相对于国外开放获取的发展,国内期刊社的态度相对犹豫,尚没有建立正式的政策。张晓林透露,这些期刊还没有通过正式政策来规范期刊、作者的权利,并且国内开放出版期刊中,完全开放出版的较少,复合开放出版和延期开放出版的较多;与国外合作出版的影响力大,自主出版的影响力小。国内外较知名开放出版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长春光机所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的,Frontiers系列期刊是高教社与施普林格合作出版的。并且国内还没有像PLoS、eLife这种大型的真正互联网开放出版期刊及BMC这种开放出版集群,很难参与国际竞争。
张晓林认为,我国现在两三个人办一个刊、每个单位办一两种刊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环境。开放出版有很多事情要做,小刊缺乏资源。团结起来才是办法,包括与大出版集团和好的出版社合作,打破原有束缚,否则将失去机会。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学术传播总监EdGerstner认为,对于中小学术期刊来说,营造学术共同体的氛围更重要,这是期刊的凝聚力所在。国内开放期刊的问题,不在于开放的模式,而是期刊本身。
此外,国内期刊发展还在于制度建设的问题。张晓林认为,首先是规范缺失,是否有可操作的同行评议规则和编辑流程?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处理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是公开立即撤回?这些“质量控制”机制和表现都影响到人们对期刊的信任和期刊的发展。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选择合作的开放获取期刊,最看重其透明与合理的规范。期刊有必要建立明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游戏规则。在图书馆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政策公正透明的期刊,肯定更受青睐。其次,一些期刊数据库赢利模式不尽合理。张晓林指出:“国内期刊数据库直接使用学术机构的生产内容、却向其收取订购费用的模式并不合理,在开放获取时代这种模式有可能被颠覆。但如果其顺应历史潮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会有发展空间。”
在传统订购模式下,国内期刊出版社很难同国际成熟期刊竞争,但开放出版让大家又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本报采访了国内期刊出版的几大出版社,有的表示还没有开展相关业务,有的表示对此不是太熟悉。如何利用这一潮流,在国际学术出版中实现弯道超车,值得国内学术出版界去尝试。
[时间:2014-12-11 来源: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