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发展不仅反映在自身水平的提高上,同样也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中国的经济增长加速了全球经济“南北”格局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东移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何建武文章表示,回顾全球经济发展史,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着不同于过去的变化。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发达国家GDP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的3—4倍;上个世纪后15年,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存在较大幅度上升,由以前的低于80%上升到接近85%;本世纪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这一格局的变化出现逆转,发展中国家比重开始快速上升,由世纪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提升的份额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7%上升到2012年的11.6%。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南北格局的变化,还反映为全球经济重心的加速东移。据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东亚其他地区的发展,全球经济的重心也出现了加速东移的趋势,由1980年的大西洋沿岸中部转移到2007年的赫尔辛基和布加勒斯特以东的位置。
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了全球技术进步和促进了全球经济稳定
文章分析,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具体来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过去30多年来,快速的工业化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一方面,对于能源、原材料、机电设备的需求快速增长,极大刺激了那些能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出口国的出口增长,带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本世纪以来,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需求增长了12.5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需求则分别增长了8.7和6.6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等收入以上人群不断壮大,迅速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的消费力量。
(2)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促进了贸易伙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带动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研究表明,过去20多年来,亚洲主要经济体垂直专业化指数都有所上升,说明其专业化程度在提高,分工在深化。其中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上升最快,由1985年的8%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37%,已基本达到韩国的水平。另外,中国的发展也为全球研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2013年中国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9%,这一比重超过了2000年的两倍。不仅如此,中国还是全球专利购买大国。201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专利许可支出国和全球第三大专利技术净输入国。
(3)中国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全球控制通胀和稳定经济增长。长期廉价的中国出口对于全球价格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过去30多年中国的出口价格年均上涨只有0.5%;而同期全球出口的年均价格涨幅则达到2.3%。另外,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对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器”作用。我们测算的数据显示,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程度大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另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更是说明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测算
文章提出,为了全面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两个不同视角予以分析:一方面从历史和全球的视角出发,利用历史数据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GDP增量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从现状出发,利用跨国数据和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对不同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
1.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量历史贡献的测算
利用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不变美元价格的全球GDP数据来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根据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1)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越来越大。测算结果显示,过去30多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3.5%,占发展中国家整体贡献的40%。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越来越大。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贡献率不到4%。到了90年代,中国的贡献率迅速上升至10%左右,相当于80年代的两倍之多。本世纪以来,这一比率进一步上升,金融危机之前的8年内达到17%。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一比率达到空前的高度,2008—2012年全球经济增量接近40%来自中国。
(2)近年来中国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美国经济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全球四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量来自美国。上个世纪中叶以后,除了日本在60年代和80年代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比较接近美国,其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都远远低于美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以远高于美国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程度越来越接近美国。本世纪初至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仅比美国低1.7个百分点。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追赶过程,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迅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量的平均贡献只有10%左右。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这一比率逐步回升。2012年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恢复至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水平,达到25.3%;但是仍然比中国低3个百分点。
2.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前面是从经济增长的增量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经济自身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变化。下面将从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或者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出发,分析中国经济对其他国家或者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世界各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贸易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需求的变化既可能通过直接进口最终消费品或者投资品拉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可能通过直接进口中间投入品影响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还可能通过与第三方的进口贸易间接影响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这种关系相互交织,层层叠加,很难直接简单测算这种拉动作用。目前分析这种作用较为理想的工具就是全球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分析中国国内的需求对其他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
OECD和WTO合作开发的TiVA全球价值链数据库基于包含57个国家和地区、18个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有关全球价值链的39项指标。根据其中的相关指标,可以测算出中国对全球其他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据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经济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要远大于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之所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要比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得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来自发达国家。2009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中的71%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29%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另外贸易结构和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投资品、重要零部件和商务服务,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主要是资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另外,由于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经济规模较小,于发展中经济体拉动作用对其GDP的贡献率反而要比对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高。
从测算结果来看,无论是对发达经济体,还是对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都在快速上升。其中,对发达经济体整体的拉动作用占其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0.38%上升至近些年的1%以上;对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的拉动作用占其GDP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0.42%上升到近些年的1.5%左右。
(2)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对国外经济拉动作用的第三大国。从数据来看,美国是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整体拉动作用最大的国家。2009年美国的拉动作用接近16000亿美元,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3.46%。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如此之大,与其经济规模非常大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非常紧密是分不开的。排在美国之后的是德国,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达到115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2%。中国则成为德国之后第三大拉动作用国。中国经济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整体的拉动作用达到6182亿美元,相当于这些国家和地区GDP总量的1.18%。对比发现,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德国的1.5倍左右,但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拉动却略小于德国。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要远远大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拉动作用排名前十位的国家还包括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和印度。
(3)从对GDP拉动作用的绝对量来看,受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主要是美、日、韩、德等中国的主要进口国;而从拉动作用对GDP的贡献度来看,受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主要是资源出口国和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国家。测算显示,受中国经济拉动作用绝对量最大的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澳大利亚。对比中国的进口来源国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同时也属于中国前五位进口国,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占中国进口总额的42%。
中国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拉动作用对其GDP的贡献率最大的十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沙特、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智利、新加坡、文莱、韩国、中国香港、泰国和越南。其中,沙特和智利属于资源出口国,中国进口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4%和22%,而且进口中80%左右都是矿产资源。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越南等国则属于东盟成员国,同样中国也是这些国家的主要进口国,如马来西亚近五分之一的出口销往中国。与资源出口国不同的是,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主要是中间投入品,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联系非常紧密。
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文章提出,总结如下主要结论:
(1)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促进了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中国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为全球研发提供大量的资金,加速了创新的产业化。中国出口价格长期保持低位对全球维持价格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3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波动最小的国家之一,这对于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同样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长期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越来越大,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3.5%,占发展中国家整体贡献的40%;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中国更快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2008—2012年全球经济增量接近40%来自中国,而同期美国的贡献率不到12%。
(3)中国经济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拉动作用要远大于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对后者拉动作用对其GDP的贡献程度要高于对前者。
(4)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发展成为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对国外经济拉动作用的第三大国。2009年美国、德国和中国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GDP贡献率分别达到3.46%、1.20%和1.18%。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可以推断中国对国外经济拉动作用已经超过德国。
(5)从对GDP拉动作用的绝对量来看,受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主要是美、日、韩、德等中国的主要进口国;而从拉动作用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受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主要是资源出口国和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国家。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正溢出效应,而非抢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机会。未来尽管中国经济不会重现过去几十年那样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潜力来看,中国经济仍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速增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也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需要及早谋划,制定大国战略,及时转换角色,做好主动承担国际社会期望大国需要担当的责任和义务的准备,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推进国内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经济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
[时间:2014-12-05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