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中国制造”必须尽快升级才能成为“中国智造”,只有“中国智造”才能再创中国文化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整个工业曾经为中国赢得了许多掌声。但风靡一时的“中国制造”,近年来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尴尬境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换代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工业领域“中国制造”的升级势在必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也时不我待。
出版业如何以转制为契机,尽快完成这次华丽转身,带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产业结构调整。截至2014年7月,全国共有550多家出版社。笔者发现其中不少出版社,无论是综合出版社还是专业出版社,都包括了几乎所有学科,似乎都具有所有图书品种的出版能力和资质。比如,某理工院校出版社推出《国学××》,某工业出版社行销《抗战××》……林林总总的怪现象层出不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出版社一窝蜂似的追热点,搞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小而全”的出版产业结构,是导致整个行业生产力低下、“能耗”过大、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急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完成向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转变。只有这样,出版业才能打破过去小而全、大而散的无序状态,才能改变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
自主创新升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没有自主创新,我国的出版业无论引进多少项目,也无论引进多少资金,最终不会逃过沦为“世界印刷厂”的厄运。我们要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头脑的出版策划领军人才,发现和培养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大作家、名编辑,发现和培养一大批符合各出版社自身优势特点的发行人。只有出版行业的主要环节都在创新,出版业才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经营模式转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书、手机报、网上订阅逐渐成为时代新宠,传统出版业的纸质出版物受到很大冲击。同一本书就其制作、运输、仓储、发行等各方面的成本而言,电子出版物的胜出不言而喻,再加上阅读、携带、传播的便捷性,其优势更是不言自明。这仅仅是数字化出版物的优势,如果再让数字化出版物搭乘上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路,那它的运营模式就会发生新的革命,就会产生更多商机和利润。从原来单一的图书经营模式,转化为出版发行一体化,并逐步拓展到电子书、多媒体出版、版权贸易等多种经营的新模式。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走全媒体出版之路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经营模式转型的大趋势。
文化产业的“中国制造”必须尽快升级才能成为“中国智造”,只有“中国智造”才能再创中国文化新的辉煌。这里所说的“中国制造”,是指“小而全”的出版产业结构,是指单一的传统经营模式,以及质量低劣的图书、报刊产品生产线;而“中国智造”,恰恰就是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并拥有多媒体运营及核心品牌的精品出版线。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不仅要输出各种形态的出版物,还要输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品牌、出版策划和版权等。我们期待,中国出版业在科学的战略思想指引下,能够早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历史性跨越,开创出版行业的光明前景。
[时间:2014-12-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