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万捷:印企总想着“赶”,到最后就是死

雅昌万捷印刷企业

   在2014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在问答环节讲了很多关于雅昌的事情,看看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感谢万总与大家分享雅昌二十多年的经验。通过您的演讲,我发现,在这些年的进化、变革中,您的团队是多元化的,既有出版方面的人才,也有艺术方面的专家。我想问:这个多元的团队,您是怎样把他们整合起来去达成雅昌的目标的?
 
  万捷:关于用人,我们第一要招行业里的人,而不是培养他们成为行业里的人。比方说,我们的设计中心专做美术书、摄影书、文物书设计,这个里面有非常专业的人,他们都是美术、摄影方面的人才。还有,即便印刷的人在学习互联网模式,但是他们本身是成不了互联网属性的人的。第二,要给予他们绝对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包括企业文化。
 
  印刷界越来越理解,只有多元化才能更有利。互联网事业部、出版事业部、电子商务事业部需要有专业的人,还要有相应特殊的环境。第三,选择世界上最顶级的人才和团队。我要用IT的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方式,用IT的应用在线上线下做一种特殊的专业服务,但是区别于电子商务。现在每天都有二三十个惠普的工程师为我们做软件开发,我要不断引导他们去做这个模式。
 
  雅昌是印刷行业的一面旗帜,万总也是我学习的一个榜样。我们一直在赶雅昌,但是赶不上。希望万总给我们这样的微型企业一点寄言,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怎么做?
 
  万捷:如果已经是第一名了,还需要赶别人吗?如果两个人做的不是一个方向,那么赶是没有意义的。印刷行业“赶”,到最后就是死。就像你是跑马拉松的,但非要像博尔特跑百米一样,这是不对的。我觉得学习每一个点,来增强你这个业务领域就行了。否则,如果你想赶,你一定死得快。
 
  岭南文化、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雅昌在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建厂,他们的个性化是如何体现的?
 
  万捷:您说三地文化有差异,所以三地的雅昌本身就有差异。北京集中了很多艺术家、出版社,资源很丰富;上海是海派文化,更注重艺术家个性;深圳则开放性很强,对外交流方便,所以深圳公司外国员工很多。当然上海也有,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馆长在我们公司做影像的总经理。在北京,主要的工作要统一,产品要统一,但是对不同的客户要有差异。如果差异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实际上就不叫差异了。
 
  雅昌的三个图书馆一定是不同的形式,我想的是在博物馆里面建印刷厂,这个是我对设计师的要求,因为我们现在用的设计师是最懂图书的,他们做了二十年诚品图书、诚品图书设计,所以,我觉得根据不同的客户,比如说海外、华东、北方地区这种客户的差异来做。我们更强调统一,因为统一能带来成本的降低,如果全是差异的话,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这个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后面,是统一化。我们的差异在真正的客户身上才能体现,在外面的差异化不是很大。
 
  我记得二十多年前万总是在深圳印刷行业打拼,当时我是出版社的一名编辑,是您的客户;如今雅昌已经发展成为行业翘楚。在这里我想请问,您从印刷转入艺术领域的原因是什么?如今雅昌是印刷行业里的高精尖,艺术产业名气更大,现在的两大产业里面,您公司的利润哪方面更多一点?
 
  万捷:雅昌没从印刷转艺术,印刷还是印刷,只不过印刷是技术,为艺术行业服务,而不是转到艺术。别人都说我转行,其实没转,我们印刷业务扩大,每年买的机器更多。印刷这部分没有变,只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更专业了。说雅昌是文化公司,实际上他服务的对象是文化产业,不是创造了文化。但是我们现在是创造了产品,比如说电子商务是我们创造的、艺术家的手制书是我们创造的,就是我们自己有产品了。过去我们产品是服务产品,定位在艺术,是我的爱好,但是我也是经过慎重研究的,改革开放头十年是抓经济,有了经济基础才有了上层建筑,才有了艺术收藏、博物馆教育,前年博物馆才开放免费。
 
  至于利润,在雅昌,印刷占到60%左右,但是互联网今年已经有6000万元的利润了。其他的比方说图书,你的书店要建好才能产生收入。电子商务今年刚刚开始,我们在故宫有自己的专卖店,有数码印刷机。在中华艺术宫里,今年也刚开始。因为印刷已经分解了,数据处理我已经多了四倍,但利润还是算在印刷的,现在我们把数据处理分开了,把数据处理作为一个新的部门,今年的印刷利润怎么算,占多少我也不知道了。

[时间:2014-11-21  来源:远东地平线]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