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经济的双赢发展

节能减排工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能够取得双赢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为波特假说所主张。但是很多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环境保护不可避免会消耗本来用于生产的有限资源,必然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这两种学术观点也很鲜明地体现在现实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之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让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增长的成本也十分巨大,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能耗大国、碳排放大国,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雾霾正成为全球报道的负面新闻。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这种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发展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但许多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却显然难下决心、力度不够。因为这些能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仍是快速增加GDP、提升就业的主力,也是各个地方招商引资相对容易的对象。特别在目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形下,难免让他们迟疑不决、裹足不前。

  为了客观回答节能减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问题,作者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和量化分析。

  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能源实际消耗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理论模型,根据中国的增长需求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条件设计了多种不同的节能减排情景,对到2049年这未来40年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动态仿真预测。

  我们挑选了工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工业仍是中国主要的能耗部门和污染源,而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结束。研究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部门平均而言贡献了我国40%左右的GDP,但却消耗了全国68%的能源,排放出全国二氧化碳的83%。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仍在工业生产领域。

  最优节能减排路径的模拟结果告诉我们,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节能减排在初期确实会造成较大的潜在生产损失,但长期来看,潜在生产损失将会逐步下降,最终会低于潜在产出增长,达到双赢发展前景,而且重工业部门这种双赢机会比轻工业更大。

  比如,2049年工业整体的潜在产出损失和收益将分别达到-25.55%和34.97%,潜在生产净增长将达到9.42个百分点。从生产率角度看,节能减排在初期会对技术进步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轻工业而言,但由于前一半预测期赶超效应明显以及后一半时期技术进步上升为主导力量,中国工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始终保持稳步逐年小幅提高的态势,在整个预期期间,轻重工业和工业整体的平均生产率增长分别达到0.81%、1.11%和1%。

  因此,尽管在初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或损失,从长期来看,节能减排行为不仅会达至提高环境质量的既定目标,而且能够同时提高产出和生产率,最终达到中国工业未来40年的双赢发展。该结论支持了环境波特假说。

  科学的证据理应增加我们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的勇气,要以国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执行来倒逼中国的经济改革,以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承担合理的减排责任来倒逼中国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能够引领全球新一轮绿色技术革命,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世界经济格局中赢得话语权。这需要观念革新和政策有效两个保证。

  首先,观念革新才能保证政策执行有力。政府和企业不能只感受到增长的压力,更要有主动并坚决提高增长质量的决心,要跳出追求短期利益的束缚,那种以廉价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等初级方式来追求简单GDP和个人政绩的落后观念,必须彻底根除。如果经济的短期适当减速能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唯GDP的考核标准应该让位给新的干部评估指标,这样双赢发展才有内生的动力之源。

  其次,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将是实施双赢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不应再依赖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而应执行基于市场机制和经济激励的节能减排政策。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消耗的背后,是资源价格体制的长期扭曲,因此要加快仍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让能源要素市场真正发挥调节配置资源的功能。环境税制改革和污染排放权交易也值得大力倡导,这样才可以把污染的环境成本清楚地引入经济分析中,对污染单位施加持续不断的价格压力以促其节能减排。

  (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时间:2014-11-18  作者:陈诗一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