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统出版增长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发展的拐点日益迫近。”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看来,如何立足内容资源,借助先进技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项既重大又紧迫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将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作为集团工作的两条主线,提出了从传统出版机构向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转型的发展目标,力争把集团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科技内容集成机构,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的骨干力量。
实施数字科学工程
做好技术支撑
柳建尧表示,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为了保证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连续和有效,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并在实施中适时进行复盘,启动并实施了“数字科学”工程。
“‘数字科学’工程包括3个平台建设:科技知识服务平台、ERP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在平台的建设中,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并重。”柳建尧说,在建设内部技术力量、加强自主研发上,集团目前推出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产品,一期已经投入使用。期刊投审稿平台已在《中国科学》等期刊全面使用,供中科院全院使用的期刊协同编辑平台升级至V1.4.4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OA)平台于2013年年底正式升级上线,目前收录期刊1000余种,成为国内最大的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在加快外部资本运作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也积极寻求技术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国内最大的科技数字出版服务商万方公司部分股权的收购,迈出了整个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2014年,股份公司又与万方公司签订了产品开发合作协议,试水相关学科数字产品开发。
创新资源集聚方式
紧抓优质内容
“优质内容资源是科技出版转型升级的基础。”柳建尧说,为了更好地聚集内容资源,集团实施了“内容质量提升工程”,启动了“走进科研院所”活动,探索规模化集聚优质资源的新路径。
柳建尧介绍,去年,集团与中科院植物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单篇文章、单个选题、单个作者的合作,到图书、期刊、数据库等多元化内容资源的全面合作,开启了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新模式。双方合作成立股份公司推动植物所期刊的改革,开创了成功的合作范例。“下一步,我们将与一些科学院和大学签订这样的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优秀科技成果的传播。”柳建尧说道。
目前,科技期刊依然是科研界认可度最高的学术传播载体。柳建尧认为,要转型成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就必须在科技期刊上取得突破。一方面,集团更加注重期刊集群的数量增长和建设;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期刊集群的学术影响力。集团创办的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已上线运行,集聚了161种期刊、345种图书、157位专家、131个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学术内容和信息。此外,柳建尧表示,集团还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外文期刊、新兴交叉学科期刊、中国科研有优势领域的期刊,酝酿形成了创办一批期刊的规划。
提供多种培养机会
加强人才建设
“推动转型升级,传统出版最大的优势在内容,以及能准确获取内容的专业化人才。”柳建尧表示。
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制定了“十二五”中高级人才发展规划,股份公司实施了“科学百人”计划,设立了“青年编辑成长基金”,启动了“首席策划—策划编辑—编辑”的岗位体系试点,建立专业化人才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岗位晋升办法。此外,还给优秀的出版编辑人员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包括送到国外大型出版机构培训,送到科学院的信息技术类研究所和信息技术类公司去挂职锻炼,为促进人才的成长提供空间。集团还根据转型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先后从中科院软件中心等部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推进技术平台建设,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国际学术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加强科技期刊办刊力量。
此外,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依托传统书刊出版积累的优势,面向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新媒体业务与新增长点。比如,2012年集团参股投资设立新文化传媒公司,在科普、旅游、专题视频节目制作方面进行尝试,制作的微电影获得广泛好评。公司《两天一夜》科普旅游节目2013年上线,收视率进入国内同类节目前十位。
[时间:2014-10-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