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到彩色 见证印报技术的变革

印报技术变革

  65年前的报纸都是白纸印黑字,清一色的黑字报脸。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报纸版面标题、照片都是彩色印刷,使报纸旧貌换新颜。

  1959年春,我被调到《通化市报》当记者。该报创刊于1958年10月1日,四开四版,周三刊,发行量4000余份,邮局投递。报纸由市印刷厂印刷,报社在市委机关楼内,离印刷厂很远,下稿、校对都不方便。报社便向市委写报告请求建立印刷厂,市委决定从市印刷厂调拨设备,抽调技术工人组建报社印刷厂。

  报社领导指派我去筹建印刷厂,市里把市政府机关东侧玉皇山山根儿处的一栋200多平方米的平房拨给报社建厂,又从市印刷厂拨来1台16页平台印刷机、1台铸字机和1套5号字字模,字架和排版设备等都按需要调拨过来,并选调了20名工人。市财政又拨给一部分资金,购买了一些设备,组建了印刷厂。

  当时报纸印刷主要有两道程序,笫一道工序是拣字排版;笫二道工序是机器印刷。当时是单字排版印刷,先是用铸字机铸出单字,将字放到字架上,再从字架上把字挑拣出来。拣字是工作量很大的工序,也是用人最多的地方,拣字工人占全厂人员的三分之一。

  报上所有的字都是拣字工人一个字一个字拣出来的,我国汉字字库总数超过8万字,常用的有3500多个。这么多的字需要购置很多台铸字机和很多套铜制字模,设立很多字架,当时报社是设不起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便只按照常用字的需要设立了字架。当时那个小印刷厂只设了2组常用的5号字宋体(也叫明体、铅字体)字架,这是报纸行文的主体字,铸字机天天不停地铸造这5号字,随时填充字架。标题大字字号和各类字体都不少,报社配置不起那么多的字模和铸字机,所以,所用的铅字都是从外地购进的,这些铅字放在字架上反复使用。标题大字字号很多,设了6组字架,分别装的是宋体4、3、2、1号字和初、大、特大号字。标题大字缺了,就到市印刷厂去借,借也没有的字就得现刻。在分类成组字架外,还设有一组综合架,未入列的标题字和奇缺的字使用完了都放在那里。

  拣字房是印刷厂最大的一个部门,字架占了两个半房间,两侧排得满满的。一人多高的字架上一共有24个盘,每个盘上有近百个小格,每个格里放着若干个同类铅字,这24个盘分别称为中心盘、左右盘、上下盘。

  字架上字格的排列方式是有规律的,常用字放在中间、备用字放在两边、罕用字放在上下边。有多少字体、字号就有多少字格,一个字一个格。字架上的字位除按汉字部首排列外,有的拣字人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连词连句方法进行排列,例如“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常用词组及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等,这样容易记住字位,提高拣字速度。

  字架上各个小格里的字每天减少得很快,但字格不能空,于是,印刷厂就专门安排了一个上字的人(也叫归字),由他将铸字机铸成的字归拢分装到各个小格里,并负责上字,保持字架别缺字。为了让排版工作准确无误,归字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归字要细心、准确,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会给排版、校对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拣字是个重体力活,成天站在字架前,来回地走动,左手拿着长方形的字托,字托下压着伸出一块的字稿,眼睛盯着稿件上的字,右手不停地伸向各个小格里,把小铅字一个个地拣出来,按照先后次序放在手托中。提高拣字速度的关键在于记住每个字的位置,眼到、手到、字到。一般拣字工1小时只能拣600——700左右的字,最熟练的优秀拣字工1小时也只能拣1000多个字,也就是现在对开日报一个版十分之一的量。

  拣字工人遇到缺字时就把铅字反过来,字面朝下,这样打样时就会出现“黑屁股”字,校对时勾画出来换新字。字架上的字只是常用字,碰上既不常用又缺的字,拣字工列出字单交给归字的,再由归字的转给铸字工找字模现铸,可是还有一些生僻字没有字模,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能拼凑的字,铸字工就用锉刀将不要的半边锉掉,将需要的两个半字合二为一。即便这样,也解决不了所有的缺字。所以,报社就从刻字铺里选聘一名刻字的技术工人,调入印刷厂,他是每天晚间上班,铸字机铸不出来的字,不论大小都由他来刻,以此来补充缺字。

  字拣出来后要拼凑成印刷版,排版是一项很细致、复杂、技术性很高的工作,编辑画出版样,排版工就按版样进行排版。报纸的每个栏目有多少字、多少行,各号字的字体多大,铅空、铅条的倍数、规格等,排版工必须了然于心。排版案头上放着一个与报纸版面相同大的平面铁盘子,拣完字的字托按照文稿次序也摆列在案头上,排版工站在案边,按照编辑画的版样在铁盘中操作排版。首先将字托里的字一行一行地放到铁盘里,这就是排字,字面朝上不能朝下或左右偏倒,每行字都得加上铅条和铅空,一行行一段段地摆好,每个段落的开头缩进与段落结尾的空格都要用铅空填充。

  文章放在版面上大大小小不一样,横七竖八的,什么形状都有,有时会出现一篇文章放不下的情况,有时又会出现文字不够形成空白的情况,这时,编辑就得设法调整,字多了,能删的就删掉,不能删改的就得撤换稿件,重新调整版面,这是很麻烦的事。所以,排版时,编辑要跟班,随时调整版面。那时一张4开4版的报纸4个熟练的排版工人每人排一个版也得四五个小时,排好的一个4开版的铁盘重量有20多公斤。

  所有的文字都排好了,标题、引题、刊头、尾花,一一对了位,各部位都用铅条隔好,严丝合缝后,用线绳捆牢,用油墨辊子在版面上来回滚几下,让版面沾上油墨,放上大小相应的样纸托样。托好的校样交由校对人员校对,一般要校3次才能过关。只有等到主管的编辑在校样上写上“付印”两个字时,一个版面的排版工作才算结束。

  把排好的报版端到印刷机上,在机上调整好了就开印。当时,就是1台老式的16页平台印刷机,印报用手工续纸,一次印一面,两次才能成报,1个小时能印1000张左右。尽管厂房、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我们当还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出报。

  报纸印刷结束后,要把版拆了,5号字拆下来丢入铁簸箕内,重新回炉铸造。4号以上的字则需逐个捡出来,回归入架重复使用。水线条、铅条、铅空也都挑出来,整理好,以备再用。

  《通化市报》于1961年2月22日停刊了,编采人员并入长白山报社,印刷厂的人员和设备并入市印刷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已进入高新技术发达时期,计算机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光彩。今天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报纸印刷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电脑打字、录入,组版、激光照排、彩色胶印,使报纸版面大为改观。电脑打字速度快,又整齐,要多大号的字都行,要什么样的字体都有,即便是成千上万的字,马上就能改变字号、字体。利用激光照排系统既便捷又高效,字体、图片、版式通过电脑软件进行修改,只需按按鼠标、键盘就能轻松搞定。几经审核校对,单个版面就能确定,既没有液铅铸字的难闻气味,也不需要干铅字排版的重体力活,同过去比,现在太省事了,字的间距、行距、报头、尾花全在电脑上操作,又方便又快捷。有的作者投稿用电子邮件,连排版人员敲击键盘都省了。现在不用再搬着几十斤重的铁盘去托纸校样,再不用和有毒的铅去打交道,两只手也告别了黑乎乎的油墨。

  铅字排版的消逝,体现了一种劳动力的解放,是一种变笨重为轻便、变危险为安全、变污染为清洁的进步,体现了科技的快速发展。

  从报纸印刷的变迁可以透视整个报业的发展变化,报纸在65年的前进历程中,变化很大,由手工印刷到塔式双面自动彩印,这些让我们明白了:没有变革就没有升华,变革和升华都需要一种众志成城的精神。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报纸会办得更加精彩夺目。
 

[时间:2014-10-22  来源:通化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