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聚合大资源 大需求托起大出版

大数据大资源大出版

  关键词1:融合战略选择

  近几年,出版传媒数字化可谓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但各单位普遍面临着“明知数字出版是未来发展方向,却不知路该如何走”的尴尬。

  对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认为,融合战略的选择离不开战略规划的制定,要从战略层面上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之间的交叉融合纳入整体出版框架,努力实现内容集聚数字化、流程管理数字化和传播方式数字化。

  这其中,一方面要通过开发纸质版、手机版、网络版、移动版等不同版本,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又“润物细无声”“百姓日用而不知”地传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文立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另一方面,要从重点产品入手,逐步培养新型编辑、新型营销人员。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朋义则表示,出版机构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商的转型正在成为现实。从事数字出版除了要有长远眼光、顶端的设计外,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转企改制、股改上市成为一种选择。

  在谈到如何在融合中做强根基时,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监事姚彦兵认为,要通过投融资等市场化的手段兼并重组资源相近或互补的企业,以丰富原有资源,补充技术、渠道等新兴资源,为融合发展、出版产业链条建设奠定基础。对此,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东亮也表示认同。他认为,企业并购等多种融资方式,大大减少了企业对传统银行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应主要投向科技含量高的数字出版和新兴媒体产业,以期在融合中产生更大价值。

  既然是融合必然离不开合作,人民军医出版社副总编辑曾星强调,成功的主导性合作是数字出版的重要路径。作为以内容资源见长的传统出版单位,要凭一己之力,做全数字出版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在合作中,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认为,不应有发展新媒体就摒弃传统媒体、做大传统出版就排斥新媒体的“非此即彼”心态。他强调,产业的扩张不是没有方向的扩张,而是精准扩张,围绕出版,瞄准相关产业进行扩张。在多元业态发展上,要做到“主业支撑产业,产业反哺主业”。这种“反哺”不仅仅是资本的反哺,还是资源、平台、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反哺,让产业成为主业的蓄水池,成为主业的坚强后盾。业态多元而不散乱,产业规模大而又息息相关,让二者在聚合中,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2:重构出版流程

  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的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基因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按照新的融合需求重新设定目标、搭建机构、组合人员、调动资源,让全媒体多元化业务的发展具有资源的整合性、人员和机构的协同性、业务之间的互动性。

  数字化流程再造可谓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战略转型的基础,是提升出版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金良认为,新媒体的产品构建和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因此,发展新媒体既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各项资源,又要有独立的出版流程、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这是新媒体项目能够在传统媒体土壤中生存的关键。

  “媒体融合的基础是内容的融合,唯有内容实现了跨媒介平台自由顺畅地流动,媒介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在重构内容生产流程方面,陕西华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周怀忠认为,重构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战略,形成与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媒体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俞文明也认为,推动媒体融合,必须把顺应用户需求变化作为中心环节,重塑传播逻辑,转变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全力构建“新闻+服务”的新模式,从而搞活传统媒体、做大新兴媒体,巩固和发展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已然成为必然选择。

  同时,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强调,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整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加快构建全媒体采编、发布、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支撑平台。通过技术平台整合,一方面达到对新闻生产模式进行改革,从过去“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的传统模式,向“一次采集、多层次生成、多平台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以实现新闻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改变目前各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共享、资源不互通,不能满足客户综合需求的现状,提高经营管理的智能化、一体化水平。

  “当然,对于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建议依照‘有能力就建,没有能力就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软件应用技术和优秀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减少自身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上的投入。”向泽映补充道。

  关键词3:整合优势资源

  融合就是要将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进而达到1+1>2的效果。

  对此,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明认为,只有正确把握传统媒体的内在价值和资源优势,才能在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他强调,出版传媒集团的优势不可低估,它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也是融合发展的示范者。现在文化传媒业中综合排名前十的大多数是出版传媒集团,且其中多数完成了改制上市,在资本、规模、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厚积累,有利于形成建设新型媒体集团的长久支撑和长效体系。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吉西平也认为,传统出版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优势,具有强大的内容原创能力,拥有强大的采编队伍和相应的内容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影响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长期的发展也积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这些都是出版传媒企业推进融合发展的优势所在,其具有的优势也提供了更多融合发展的可能。

  “互联网时代,阅读越来越呈现出小众化、快餐化、精致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王亚非认为,要做好数据收集与数据传播,因为数据就是资源,数据传播产生价值。要利用传统行业积累的版权、信息、全媒体资源,结合新媒体思维和技术研发创新数据传播方式,进行挖掘和创新,实现融合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传播力。

  除了长期的内容资源积累这个优势外,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杪还提到,传统出版传媒紧密接触市场客户的优势也不应忽视。“毕竟需求意味着市场,谁能把需求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其中,传统出版传媒单位长期积聚的核心资源将在融合中展现价值。”杨杪补充道。

  在整合优势资源加速融合方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都已在实践中收到了不错的成效,而这与它们跟优质资源的不断嫁接有着直接关系,也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更大的驱动力。

  关键词4:搭建数字平台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唯有传播平台的多元化,才能让传播的渠道更丰富。出版传媒单位必须结合现代传媒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变化,通过平台建设,构建立体传播体系。”向泽映表示,在平台建设中,首先要巩固传统主流媒体平台。构建立体传播体系不能丢了根本,要通过推动传统媒体差异化发展,强化内容为本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各报刊内容质量,促使媒体进一步彰显特色,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其次要大力发展分众媒体平台。改变传统出版单纯依靠扩大普通受众数量的发行模式,立足特定群体需求、特定目标受众,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新兴媒体平台建设,也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亚非强调,传播平台要有互联网思维,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是简单做一次性开发就完结。应随时研发新功能,运用新技术,以便跟上发展新潮流。

  在数字平台建设中,浙报传媒着力推进网络平台媒体化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以边锋网络平台为例,今年5月,其尝试开发的在边锋游戏大厅设立新闻内嵌页、在游戏主页上开设新闻专区、在游戏退出后设置推送“新闻弹窗”等新闻产品,运行效果超出预期。仅边锋新闻专区日访问量近半年来就达到平均550万,最高时达到1000万,超过国内一半以上省级新闻网站。

  “边锋网络平台媒体化改造的探索实践,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推进新闻传播与文化服务融合的信心。这一平台的发展和利用,开创了一个利用成熟网络平台进行新闻传播的独特模式。”俞文明说道。

  而实践中,青岛出版集团则利用目前的产品和销售渠道,与腾讯微信平台展开深度合作,推出了全国首家微信书城平台——青岛微书城,在全国出版传媒行业开创了微信图书文化电商的全新模式。基于腾讯微信平台自主开发建设的微信购书服务平台,已经具备电商、服务和媒体多重属性,实现了手机选书与移动支付、线下书店销售与线上读者服务、文化资讯与阅读管理的结合。

  此外,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等也纷纷在开发重点数字出版平台方面进行着不断尝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动和丰富出版载体及传播方式,搭建全媒体出版平台,延伸了出版传媒产业价值链,并形成了囊括图书、期刊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于一体的跨媒体出版平台。

  关键词5:创新商业模式

  随着传统出版业正在进行的全新业态转型,新的商业模式也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商业模式,探索复合型商业模式已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产业融合需要扩展边界,打造新型商业模式。”周怀忠认为,如果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融合形不成产业,带不来经济效益,做不到反哺主阵地,那么这个融合发展就不可能具有持续性。因此,融合发展拓宽媒体产业的边界是基础,掌握新的商业模式是关键,要将影响力体现在商业吸引力上。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扩展读者群,增强用户黏性,还可以为传统出版自身拓展“地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华商传媒集团利用媒体影响力一方面介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产业,将原有的报纸发行队伍向物流配送和快递拓展,报纸发行渠道向社区服务和社区O2O(线上到线下)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介入以舆情服务和数据营销为主的信息服务产业,充分利用技术对各类读者和用户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同时,还延伸到以会展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商业伙伴的资源有效放大。在不断的产业延伸和扩展中,传统媒体产业的边界得到扩展,相应的赢利模式也得到丰富和扩充。

[时间:2014-10-15  作者:李雪昆 邹韧 范燕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