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厂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竞争中,印刷质量不稳定的确是控制成本最困难的部分。华南地区有几家大型印刷公司通过了UGRA认证、G7认证等,这也成为企业宣传的招魂幡。印刷厂老板一听到能够让每一台印刷机都印出合乎国际标准的活,立刻耳朵竖直,瞳孔放大,问:怎么做?
标准化认证真正能给印刷企业带来什么?
标准化认证设计的本意是让印刷企业在认证的过程中,了解所有影响印刷质量的细节,当照顾到所有细节了,印刷结果就一定符合标准。
在标准化认证过程中,如UGRA、FORGRA等方式是根据ISO标准,将印前到印刷的每一工序定义标准操作步骤,然后培养一批各地区的认证顾问。顾问们必须学会这些标准工序的精神与细节,在一家印厂申请认证以前,必须请顾问来分析原有印刷工序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正确的生产工序,让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了解所有可能影响印刷结果的因素,以国际标准为目标,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以得到稳定的印刷质量。
而现实的情况是:若印刷企业没有通过标准化认证,顾问的任务就算失败。为了让印厂能顺利通过认证,这些顾问往往要求印厂在准备考核或考核时采用合乎ISO标准的纸张、油墨,以防万一认证不通过。而在此时,印刷质量稳定的目标就变得扭曲了。
印刷厂老板投资认证是希望以后车间的每一件活,不管用哪一台印刷机都能印出一致的质量;认证顾问更多是考虑自己的考核。认证顾问一定会说服印厂老板,标准化认证可以让国外客户认同贵印刷厂的质量水平,当然有助于业务的推广;通过认证也证明贵印刷厂的设备环境和人员足以生产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活件。
在今天的微利时代,使用ISO标准的油墨和纸张印刷,背离了实际生产的现实,不可能发生的特殊案例却是认证的标准程序。而仔细想想,以后若没有使用标准油墨和纸张,也能印出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印刷品?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反思:如何回归印刷质量稳定之根本
国外最先兴起了反其道而行的方式。
既然ISO定有标准,就用ISO标准来检验实际生产中的印刷品;既然针对印刷品颜色的密度、色度、网点增大、灰平衡等数据都能利用分光光度计获取,先不管印刷厂的环境、设备和人员的素质,如果有一个工具可以告诉你印出来的结果到底和ISO标准的差距有多少,这样就好像有一条按标准画出来的线,有了参考线,就可以找专家来分析了--网点增大曲线要如何改善?灰平衡如何调整?色差如何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等等。
如果有人可以清楚地分析这些问题,还可以写成软件来扩大应用。知道了与标准的差距,只要想办法去调整和标准线的距离,不就是实际的解决方案吗?印刷厂定义了企业标准来检验,或许是ISO标准,或许是UGRA/FORGRA的定义,甚至可以用特定客户的喜好拿来做标准。目前,通过导入测量工具采集的印刷品色度信息,很多软件都可以实现对每一印刷活件相关数据的记录和管理,而且针对不同的纸张、油墨、印刷机特性以及网点增大补偿曲线等数据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当印刷车间里的每一台印刷机都用相同的标准来检验,所有的印刷机都可以印出接近同一标准的活,显然比通过那些国际标准认证更能让印刷厂老板信服,达到稳定的印刷质量控制。
总体而言,标准是确保印刷质量稳定的关键因素。经过标准化认证,印刷企业可以让客户相信,你完全了解影响印刷质量的细节;有了印刷质量的测量工具,就可以在每日生产时,立刻发现每一活件和标准的距离,更快地找到症结,确定改善印刷品质量的解决方案,确保印刷质量的稳定。
[时间:2014-10-11 来源:科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