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焦:新时代市场需要的纸媒产品

新媒体纸媒

   在纸媒转型中,需要重新认识纸媒的价值与优势,并建构在这些价值和优势基础上进行纸媒的转型探索。

 
  重新认识传统纸媒价值
 
  事实上,传统媒体依然有新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
 
  首先,在新媒体掀起信息发布大潮之后,受众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的需求正在回归。
 
  新媒体虽然信息量庞大,但是,新媒体信息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受过专业的新闻采编培训,有丰富的新闻业务实践,所采编的新闻,对新闻的解读,和普通民众随意发布的信息,在质量上有天壤之别。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正从“量”向“质”转变,从信息的简单获取、丰富性,向信息的深度、广度及品质转变,即透过信息看本质。今天,人们更重视信息的质量深度而非信息流量和速度。很多人会利用新媒体获得简单的知识和娱乐,但仍需要借助纸媒学习、传播具有深度的理论知识。如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被收购后,一些评论者就认为纸媒应提供信息化服务、新闻分析而非仅仅提供简单的信息。
 
  其次,纸媒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受众形成的阅读习惯,是一种强大的惯性,不易改变。
 
  各种调查均显示,阅读纸质的报纸和杂志,仍然是很大一部分人群的习惯,是一种地位、品味的象征。新媒体的终端,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打开一则新闻的速度再快,也不如随手打开一张报纸那么便捷,而且,报纸可以反复阅读,有的读者可以将重要的文章剪下来,集结成册,以便随时翻阅,电脑和手机则做不到这一点。当然,还有一点,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必须有电源的支撑,而纸媒则不需要。在现代化的城市,这一点区别也许不明显,而在边远的乡村或者一些特殊的地点,这个区别就明显了。
 
  建构在纸媒残留优势上的转型设想
 
  传统媒体本身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将自己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进行转企改制工作。所谓转企改制,是指原来的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其身份是事业单位,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现在,这些媒体要改制,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进行企业化经营。
 
  单位性质改变了,工作模式、盈利模式当然也要改变。在企业模式下,传统媒体打造的报纸、杂志、电台节目、电视节目,就如同生产线上的产品。产品是要卖给客户之后,才能转化为效益。在以往的事业单位,媒体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做一档什么样的电台电视台节目,主动权、决定权,主要在自己手里,在媒体的领导手里。在企业中则不一样了,一家媒体,生产什么样的新闻产品,主要看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媒体就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样媒体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当然,媒体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尤其是不能迎合市场上低级、猎奇等不健康的需求。这需要把握一个度。
 
  专业化、小众化、多层次
 
  对传统媒体而言,市场需要专业化、小众化、多层次的产品。
 
  1.专业化、小众化。
 
  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无力追求大发行量,高收视率。目前,发行量过百万的纸媒,屈指可数;电视方面,2013年湖南卫视风靡全国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即使在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一,也不过是46城收视率1.42%,其他节目的收视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向小众化、专业化发展,以缩小受众范围,培养受众的认可度、忠诚度。
 
  2.多层次产品。
 
  也就是说,传统媒体不能像以前那样,单方面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传递观点,打造一种产品,然后就没事了。传统媒体应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分层次、分步骤地给受众、给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比如,一家专业的房地产媒体,不但要向受众及时传递房地产新闻和信息,还应针对不同的客户,举办各式各样的论坛、活动、推介会等,定期发布专业报告,利用自己的平台打造名记者、名专家,等等。这样一来,可以使最大范围的受众接受新闻信息;使有更高需求的客户可以参加各种论坛、推介会,寻找业务发展机会;客户自己举办的活动,可以请名记者、名专家出场,担任主持、嘉宾;特别出色的客户,可以通过评奖等形式,提高其社会知名度。
 
  在多层次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新媒体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媒体手段,与客户、受众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

[时间:2014-08-27  来源:新浪传媒]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