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书店老总畅谈超级书店的突破和未来

书店超级书店

  20年前,中国第一家超级书店——广州购书中心亮相,之后各地超级书店风起云涌,这些每年销量超5000万元的大型书城,形成了中国书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年过去,风景是否依旧?昨天,首届超级书店论坛在上海书展举行,10家超级书店老总围绕“大数据时代城市精神地标的价值”的主题,探讨超级书店的突破和未来。

  恐惧: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

  什么是“超级书店”?业内对其的定义,是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年销量在5000万元以上——15年前这算是“超级”,现在也算不上了。内地第一家大型书城——广州购书中心创建于1994年,北京图书大厦是1997年,上海书城是1998年,而当当网创建于1997年,也就是说,国内大型实体书店和大型网络书店,几乎是同时间出现的。2008年之前,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共同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也伴随着国内出版物的极大丰富和图书市场的迅速发展;2008年之后,实体书店的涨势被遏制,而图书的网络销售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年轻读者更习惯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离书店越来越远,各大书店都遭遇瓶颈或困境。昨天,上海书城老总沈勇尧透露,从2008年开始,书城的销量以每年1000万元的速度下滑,更为恐怖的,是进店人数的快速减少。

  生存:引入影院及培训机构

  处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守着过去的模式显然无法生存下去,各省市的超级书店于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成都购书中心这些年大胆进行了好几轮卖场调整,2012年引进陶瓷艺术品、3D拼图馆、红木工艺品以及体现品质生活的香薰体验馆等等,将文化业态和其他与文化关联的商业业态更深层次地结合,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提高了到店人流量和销售量。从去年开始,他们引入英语培训和早教培训机构,相关的数字教育培训学校也进入卖场,并首创“书城加影院”的模式,让读者在一个地方拥有多元文化的体验。

  而同样遇到困境的深圳书城中心城总经理舒展,则提出“复合式文化空间”的概念,他认为,场子搞好了,吸引人过来,出版物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深圳书城中心城就是“复合式文化空间”的一个尝试,其中图书占了一半的面积,后续配套紧紧跟上,包括沙龙、影院、餐饮等等。

  理想:做城市精神生活地标

  在调整卖场格局的同时,还有不少超级书城则专注打出了文化牌。南京凤凰国际书城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城”,书城老总葛骏认为,书店的核心是文化传播,“书店是让梦想开花的地方。新技术和新思维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让文化与灵魂相遇,未来城市地标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体验”。

  上海新华传媒公司总裁王力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书店未必求大,求的是读者停留的时间;未必求全,求的是恰当好处;甚至,书店未必是卖场,而应该做“城市的客厅”。他表示,从单一书城的模式向文化空间转型,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并且正在付诸实现。目前超级书店的布局中,无论是营业空间还是活动区的安排,都在努力把书城打造成阅读购书、文化交流、创意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他认为,一年一度上海书展的轰动效应,集中销售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更重要的是围绕品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在他看来,书店扮演的是永不落幕的书展角色,这样才会有带不走的现场感。

  深圳书城中心城总经理舒展的理想则是:读者到了书城,可以不看书,可以不买书,你来,就能得到收获。

  昨天出席论坛的北京图书大厦、成都购书中心、广州购书中心、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南京凤凰国际书城、宁波书城、青岛书城、上海书城、深圳书城中心城、天津图书大厦等十大超级书店,联手发出倡议,呼吁全国出版机构积极支持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加深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呼吁各大超级书店在转型过程中坚持以图书为主业,以传播先进文化和服务社会大众为目标,将实体书店打造成为集阅读购书、文化交流、品位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地标。

[时间:2014-08-18  作者:徐颖 许惠英  来源: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