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的国民中,仅38.7%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比2012年的40.1%下降了1.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28元,比2012年的3.27元有大幅度下降。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接触率持续攀升,从2008年的24.5%上涨到2013年的50.1%。在数字阅读逐渐普及的当下,为何人们对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却在下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认为,人们的付费意愿之所以降低,主要还是网络资源等于免费的惯性思维造成的。网上一直长期存在大量免费阅读内容,使得读者形成惯性思维,认为网上资源就是免费的。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在手机阅读群体中,有58.2%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有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就是因为其“收费少甚至不付费”。
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分析,人们之所以可以接受纸书的定价,却总认为电子书应该免费,主要是因为电子书出现初期,很多数字阅读发行方都通过免费的方式争取用户。结果变成了永远都在获取用户,却永远没有销售。
微信等新型阅读传播方式的兴起,更是加剧了人们付费阅读意愿的下降。如今很多微信公共账号蓬勃发展,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进行免费的分享传播。据分析,这些微信公共号的盈利模式并不在于内容收费,而是通过提供免费内容来拓展其他盈利空间。比如“罗辑思维”公共账号召集会员并征收会员费,“程苓峰-云科技”曾接到大量广告客户订单。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指出,一些微信公众账号免费推送作品,其实是利用名家作品达成其商业目的。
这种受到很多网友欢迎的阅读模式,同样面临版权困境。据了解,部分微信公众账号将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推送给用户供免费阅读,推送文章却不给原作者署名,还出现作家根本不知道自己作品已上微信的情况。专家指出,微信公共账号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微信中传播作品的行为,已经构成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但现实情况是,面对微信侵权,著作权人要主张权利存在诸多不便。一些微信公众账号经营者会声称不以赢利为目的,属于“合理使用”,来进行辩解。目前,还没有任何微信公众号因为被举报而受到处罚。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原创”的版权意识与互联网的免费共享精神,一直在矛盾中牵绊着发展。当众多网友津津乐道于网络“免费午餐”时,损害的却是创造者的创作热情以及出版业的长远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193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40%。但其中电子书和数字报刊只有57.73亿元,比例不足3%。
“如果内容创造者、提供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势必会形成对内容创造和生产者的打击,最终会伤及传播本身的价值。”一民意中国网网友说。
也有人提出,造成用户付费意愿低的一个客观因素,是当前数字阅读内容质量良莠不齐。2012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网与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发起的“数字阅读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50.8%的读者认为数字阅读“劣质书籍泛滥,质量层次不齐”,并有41.3%的读者表示付费与否关键取决于内容。
人民邮电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安达也认为,现在数字阅读的精品内容比较少,只要好的内容越来越多,加上便捷的支付环境,以后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养成为数字阅读付费的习惯。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数字阅读付费已是普遍趋势。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在网上浏览它的新闻,超过10条就需支付一定费用才能继续阅读,被称之为“付费墙”。2012年底,据美国彭博社分析称,《纽约时报》线上线下的总订阅收入就达到7.683亿美元,超过广告收入5290万美元,成为该报第一大收入来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表示,与国外的数字出版相比,我们在体制机制、产品规模、产品影响和赢利模式方面,还是有明显差距,“我们过去整个出版是作为一种事业单位的属性,往往不是市场的主体。在数字出版的转型中,我们面临的困难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要大很多。”
中国的数字出版在付费阅读领域已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说,我国的数字出版在推广模式上有很多尝试。从投入产出、盈利的角度来讲,有不少出版社已经初步有了实际的盈利。比如北师大出版集团,2011年在数字出版方面的纯利润就有193万左右,2012年已经达到340多万。“我国有一批具实力的数字企业或大的传统企业,若能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方法和路径又正确的话,有可能形成一个好的数字出版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数字阅读事业部总经理胡晓东认为,数字阅读要提高自身的内容质量,就要重视自身的多媒体特征和交互特征。拥有好的社会化阅读体验设计的电子书,可以让读者资源分享形成链式宣传作用。果麦文化传媒董事长路金波则表示,如果互联网版权得到真正的保护,那么数字出版的未来将获得更大的市场。
“数字阅读付费的习惯难以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一旦读者养成了付费习惯,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多看科技副总裁王毅说。
[时间:2014-07-17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