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聚焦:下好产业转移“一盘棋”

产业转移市场经济

  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下,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弥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升级、行稳致远”的有力支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

  金融时报发表记者庞东梅述评文章表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以及环境资源约束成本的加大,经济起步较早的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口,如何“浴火重生”,即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乎今后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具有“后发”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如何抓住中国产业转移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有效地承接东部转移的产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就业增长以及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至关重要。

  面对这一机遇,实现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首先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以往经验和经济规律来看,简单的“拉郎配”不可取。在中国产业转移的大潮中,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主要通过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变化的价格来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讲,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以及长期以来中国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形成的政策优惠,构成中西部地区综合成本较低的明显特征,成为吸引资本和产业流入的一大优势。在当前中国产业转移中,市场作用正在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表现为许多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主动在中西部地区设厂,主动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产业链条。

  文章指出,诸多体制性因素的困扰,仍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让市场说了算,需要政府这一“有形之手”,继续在完善市场环境上下工夫。从当前中国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到推动基础性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到推动贸易便利化,当前中国出台的诸多政策都围绕着完善市场机制展开。

  在中国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中西部地区需要为积极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做足功课,努力创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不仅要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改善当地交通、信息等条件,更需要在“软环境”方面下工夫。营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服务的水平,尽可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需要财税和金融“两轮”驱动,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吸引东部产业的主动转移;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尽可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要注重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好特色产业的市场基础。当然,僵硬的行政干预不可取,“有形之手”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引导作用,并结合中国区域规划,找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当前,“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诸多规划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沿线相关地区和区域来讲,应该抓住难得的机遇,搭乘相关规划的“便车”,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打造自身的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有质量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大多是能源大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而是重在如何发挥原有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区位产业的凝聚力。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设。这为资源大省的发展确立了方向,相关各地应结合自身特点,打造自身的经济发展“名片”。

  文章强调,产业转移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盘棋”,有了顶层设计,实现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还需要各区域协同作战,为中国经济“稳中提质”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时间:2014-07-01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