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作为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物的代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电子书具有传统书籍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电子书携带方便,存储量巨大,阅读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内容即时更新。电子书可以在多种电子设备上阅读,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应用带动了手机阅读的普及,随时随地可海量阅读与定位搜索,使得阅读模式更为快捷便利。同时,电子书减少了纸张油墨的使用,是一种更为环保的阅读模式。
虽然数字载体优势强大,但纸质图书发展至今天,从设计理念到工艺都已非常成熟,尤其是近几年以读者阅读愉悦为主线的人本阅读设计理念影响深远,以著名装帧设计家吕敬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设计师通过精美的设计作品不断向读者传递读书“五感”的阅读体验,将书籍设计上升到纸文化的艺术高度,把众多读者带回传统领域,重新感受纸质载体的独特阅读魅力。基于此,笔者认为纸质图书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并能够从具备艺术收藏性、彰显设计个性、强调环保设计理念这三个方向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书籍设计将成展现纸文化艺术重要领域
纸质图书在材质上的变化,能带来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的特殊性是电子书无法完成的。特别是材质与印刷工艺的结合,制作流程的繁琐和手工程度,使得纸质书籍成品相较于电子设备更应被视作是艺术作品。
这种艺术的精细程度仅从选择纸质这一环节就能看出,在确定设计方案过程中,设计者要考虑纸张的尺幅、重量、厚度、纹路、透光性、表面处理(涉及纸张的着墨性、色彩还原性)、色泽等多种因素,还要安排从封面到内页的所有纸质触感顺序。这一环节的设计处理使得读者拿到手中的书籍成品,每一页的色彩元素表现都与纸张的印刷特性相辅相成,同时,翻阅过程中或细腻或粗糙的手感,都是源自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日本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就指出:“以书籍设计新理念所延续的、由年轻设计师们所引发的传统制书技术的再生和新的发展,被这个动向所刺激的中国出版人的主题探索和编辑能力,还有以纸张为起点的新材质的研制和被激发的读者的购买力……这一切都紧密地融汇在一起。”
这种设计的艺术感甚至可以影响读者的购买行为,几年前有一本很有特色的图书—2006年“中国最美的书”《不裁》,这是我国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设计作品。这本书的文字内容都是作者已经发表的随笔,很多人通过网络媒体已经看过,但由于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手法,借用了缝纫、毛边书等工艺技巧,图书成品非常漂亮。因此,虽然许多人阅读过这些文字,但还是乐意买下纸版的图书作为收藏。由此可以看到,电子书与纸质书完全可以互为补益,纸质书的设计美感和特殊工艺开拓了图书典藏的市场空间。
纸质图书为个性图书设计提供广阔想象空间
与显示在固定9.7英寸画面的iPad或是3.5~5英寸大小不等的智能手机画面中的电子图书不同,纸质图书可以有更多的开本选择,更丰富的纸质肌理效果,甚至在一本书中有多种纸张或者其他型材的纹理效果。虽然电子设备容量巨大,一部手机可以存储几千本图书,但却难免是“千书一面”,从阅读角度而言的确就仅是“阅读器”罢了。
朱赢椿的《蚁呓》一书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通过大量的留白和影像光影的变化,融合印刷制作工艺,使读者在翻阅过程中感受作者对蚂蚁的独特视角。虽然业界对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种完全个人表现主义的设计作品作为个性图书的代表将是未来纸质图书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纸质图书为设计师的个性创意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甚而未来有可能仅为一本书的作者或是某一个小众读者群体来创作专属的纸质图书作品。
书籍设计者在工艺和用纸上将更具有环保意识
纸质书籍的设计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纸张和油墨,书籍的过度包装、纸张的滥用和重金属油墨的大量使用都是目前出版业为社会所诟病的几个问题。但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电子废弃物中的大量有害物质、电子产品的耗能性特点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兴起的绿色设计理念代表了设计者对于自身环保社会责任的积极探索与思考,而倡导环保、简约、质朴的自然生活哲学的无印良品等品牌用品的畅销,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于环保理念的认同和追求。绿色设计理念的主导思想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将更愿意选择亲近大自然的材质,由此,纸张的天然材质属性将使其成为绿色设计的首选介质。
的确,数字时代下纸张的使用必然成为一种奢侈的选择,但回收可再利用的再生纸则有可能是今后设计的重要方向。而设计者未来也应当更加关注优化工艺结构、减少材料消耗、使用环保油墨印刷等环节,在设计品质要求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时间:2014-06-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