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经历艰难的结构“再平衡”

市场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结构再平衡”可能会对短期宏观经济增长产生紧缩效应。 

  国际收支正经历结构性“再平衡”。过去五年,经常账户盈余已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峰值的10%降至2013年的2.1%,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9年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为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552亿美元大幅收窄,较去年第四季度也大幅收窄,预计今年整体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将继续下降。 

  中国经营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分析,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既有主动调控的原因,更有被动调整的原因。近两年,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贸易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对中国出口形成“前堵后追”之势, 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首先,美日欧经济复苏与中国出口出现“脱钩”迹象。2013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动能普遍增强,各国经济相较于原有增长格局出现程度不同调整,美国制造业复苏带动实体经济复苏明显。2011~2012年制造业平均增速达到4.3%,已超过2002~2007年平均水平4.1%,其中耐用品制造业平均增速达8%,远远超过2002~2007年平均水平5.7%。而随着中国国内要素成本上涨及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11年至2013年,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占比累计下降2个百分点,出现“脱钩”迹象。这一趋势也同样发生在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2013年,中国产品出口到传统发达市场占比从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6%,并且这一趋势也在今年一季度有所延续。 

  其次,新兴经济体贸易竞争追赶态势进一步增强。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第三,TPP+TTIP+PSA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当前,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美欧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重构全球贸易规则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零关税;二是就业和绿色环保的谈判准入条件;三是区域自贸加强。新型贸易壁垒对中国造成严重挑战。除了传统贸易救济之外,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家援助、政府采购等形式隐蔽出现,对中国出口形成新挑战。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3.7%,出口下降6.1%。其中3月当月,出口同比下降6.6%,显示出口面临较大压力。 

  文章表示,国内投资消费结构也正经历 “再平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小幅下滑,同比名义增长17.6%,比上月降0.3个百分点,比去年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延续2012年以来的趋势继续小幅回落,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比降至2.38,过去两年的平均值在2.55~2.69之间。代表融资需求的3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同比下降18.82%,以及4月汇丰PMI初值升幅较低、仍处于收缩状态且处于历史同期低位,都显示投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表面上看,投资率下滑与产能周期和杠杆周期相关。从产能周期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正在消化2010~2011年大规模投资释放的产能,且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持续存在,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负产出缺口显示去产能化比较缓慢,制约了新增投资的增长。 

  当前,越是产能过剩的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其资产负债率越高,尤其是在机械、造船、地产、建材、基础化工、钢铁等行业负债率最高,并且这些强周期行业对资金成本上升的敏感性较大,利息支出负担最为显着。而如果考虑到中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较低这一因素(仅为全球平均利润水平的一半),我国企业的债务负担可能已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也对投资形成拖累。 

  而反观消费需求,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2013年中国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基本上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中小水平,这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进入投资-消费再平衡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发达国家中,中产阶层人数众多,如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中产阶层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中产阶层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具有强劲的购买力,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2001~2005年,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率已达到78.3%。过去35年平均GDP的增长率是9.8%。最大的贡献是资本积累,61%的贡献率。资本积累与人口,特别是人口结构有关。 

  文章提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结构性还是周期性都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短期内,由于依靠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带来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抑制总需求。因此,如何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间找到“黄金平衡点”依旧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新的重大挑战。 

[时间:2014-05-05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