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每一家传统企业、每一个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时刻都面对着拥抱变化的挑战。那么,在新形势下,未来几年报业该去哪儿?内容、渠道、营销,哪里是报业转型创新的突破点?
去探索 重塑报纸价值
在很多媒体领袖眼里,对新时代的受众来说,报纸所生产的传统内容的价值越来越小,那么未来,什么样的内容才有价值?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韵斐认为,能够产生现金流回报,能够给当前社会带来价值的内容才有价值,对此,成立不到半年的上海报业集团基于新媒体做了三件事。
一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解放日报》做的微信公共账号“上海观察”,试图用互联网的方式生产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的新闻。高韵斐表示,这一探索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中影响不小。
二是《东方早报》正在筹备的“澎湃”(Paper)项目,试图用专业记者的调查能力去生产深度的内容,但在生产方式上区别于纸媒,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更好地为受众定制新闻服务。该项目预计在今年六七月正式上线。
三是上海报业集团联合国内证券公司及基金等共同投资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财经内容生产平台“界面”,通过专业的财经信息内容生产,服务于资本市场,服务于受众的投资行为,以此实现专业信息的价值。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做更有分量甚至让读者想收藏的内容才是报业最大的优势。”《京华时报》总裁荣波进一步指出,报纸定位应具有差异化、不可替代性,有为读者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在荣波看来,报纸的同质化依然严重,同质化、无序竞争、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必然要经过一番洗牌。“能够生存的企业一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报纸也将通过公平的市场化竞争大浪淘沙、胜者为王,生存下来的媒体会更有活力。”
去变化 改造企业DNA
在“唱衰纸媒”的声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报纸之所以江河日下与其“传统”的体制机制不无关系。这种观点得到了媒体老总们的认同。
荣波认为媒体不分新旧,以前的门户网站现在也是传统媒体,因此媒体的未来与新旧无关,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否有未来是由其DNA决定的。“如何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激励每个人、鼓励创新,在报业还没有完成,谈未来应该把它提上议程。”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也坦言,尽管集团这几年在机制上变化得非常快,但各部门提需求比较多的还是要机制,“大家觉得过去一些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济南时报》总编辑庄云峰及向泽映、荣波还不约而同谈到了人才问题。
庄云峰表示,《济南时报》已经把人才梯队建设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报纸不仅要提高读者的黏性,更要提高员工的黏性,让员工把报社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对报纸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令荣波最头疼的也是人才的流失。“我们永远在招人,因为优秀人才是报纸生存的根基。越是最困难的时期,越要给核心骨干人员提高待遇、加薪。”荣波还提出要向阿里巴巴学习“用户第一,员工第二”的理念。
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江报系总经理何锋也表示,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报纸的读者意识、用户意识还不强,服务也不是特别到位。这几年报纸通过各种渠道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服务,希望能把用户找回来。”
去合作 走互联网架设的高速路
针对阿里巴巴与传统媒体合作试水媒体电商,《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余海波认为,其中的意义“很大,很积极”。“借助阿里巴巴的力量,重新赋予报纸移动互联入口和平台的意义,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重生的机会。”
在余海波看来,报业应与在移动互联、新经济、商业化上做得最好的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整合报纸的诸多资源,激发报业的活力。
“新技术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媒体未来的发展有赖于互联网技术、设施等资源的配备。而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就是媒体的高速公路,走哪一条路我们可以自己选,哪个‘路况’好就走哪条路。”荣波指出,“报纸+电商”的尝试就是一种借力。“作为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商,阿里巴巴创造了公开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报纸只要开好自己的店铺,用好他们的工具就行了。”
《成都商报》总编辑、总经理陈海泉分享了《成都商报》转型探索的几个原则,一是要做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的项目,二是要跟渠道商合作,三是要跟阿里巴巴这样的大腕儿一起联姻,“恋爱生子”。“报纸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搞发明、创造。好的东西,我们争取三天学会,第四天超越它。”陈海泉说。
[时间:2014-04-29 作者:李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