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韬奋书店:深夜读书的迷人味道

三联韬奋书店读书

  4月12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推出“深夜书房”试营业活动的第一个周末,《中国新闻出版报》优秀畅销书专家榜评会也相约在这里召开。晚上8点,记者走进位于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看书、买书的人流络绎不绝,就连楼梯上也都坐满了人。二楼,配合三联书店联动营业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座无虚席,一盏盏温暖的小灯,在黑暗处投下一片片光亮,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安静的表情……相较于白天,“深夜书房”混合着夜色和沉思的温柔与静谧,让人更加着迷。

  光影流转 见证时代人文风景

  三联韬奋书店的24小时营业,被评价为“人文情怀多过商业理性”。其实,很多书店被人们记住,成为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又何尝不是因为它们的人文理想、人文情怀?比如,说起南京,人们会想到先锋书店;说起台北,人们会想起诚品书店;说起巴黎,人们自然会提起有着“世界最美书店”美誉的莎士比亚书店。当年莎士比亚书店的声名鹊起,与《尤利西斯》的出版有关。甚至可以说,《尤利西斯》的出版,与其说确立了乔伊斯在英语文学中不可动摇的语言大师地位,不如说成就了莎士比亚书店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刻。

  如今去莎士比亚书店的人,大多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格特鲁德·斯坦因、乔伊斯、海明威等文学大师,当年却是带着被庇护的心情抵达这一书店。梁文道评价说:“莎士比亚书店是现代主义的震央,20世纪西方文学的产房。”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因此,《莎士比亚书店》记录的不是一家小书店的生存悲喜,而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一所大学同一家书店一样,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品位的象征。一所百年老校,可以见证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张曼菱的新书《北大回忆》以亲历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叙述了与许多北大著名人物的接触,如朱光潜、钱钟书、李泽厚等,写出了自己和同代人在那种宽容、温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环境氛围中如何成长,生动地描画了什么叫做“天下己任”“兼容并包”以及与之相关的“北大精神”。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即将开启,张曼菱的求学之路正是对这一时代的见证。2007年,张曼菱拜访季羡林,季羡林问她有没有写北大回忆,张曼菱如实回答:“只有零星文章,没有完整写过。”听后季羡林说:“应该写,值得回忆。”这样的一次拜访促成了《北大回忆》一书的完成。

  谈论文学 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他的文学批评有着很强的现场感,其对文学和文化生态第一手的观察和评说,向来以立论独到、艺术感觉敏锐、文字活泼生动著称。对于他的新书《致理想读者》,作家阿乙这样评价:“如果他认真地和你说,他的洞察力就会惊动你。”

  对文学来说,这似乎并不是一个辉煌的年代。很多读者,实际上没有时间乃至没有兴趣去认真读一本文学作品。“我们俯视着文学,在骨子里,我们认为自己比那些卖文为生的作家更高明,对这个世界所知更多;我们期待着文学被我们仰视,作家们应该站在几乎就是上帝所在的地方,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期待本身以及实现这种期待的任何努力发出嘲讽的哄笑……”李敬泽的这句话道出许多作家的心态。

  李敬泽在《致理想读者》一书的序言中,对文学的相关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发问: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文学与我们究竟有何关系?我们期待于文学的是什么?在这个巨大的、无所不能的“生活”面前,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的价值何在?文学的存在,“是为了使我们的脑袋不致硬化成花岗岩,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可能常常是顶着坚固的花岗岩脑袋在谈论文学。”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学没有那么多的读者,试图“为文学申辩”的李敬泽,给该书起了个非常有意思的书名——“致理想读者”,因为“不管有没有读者,我们至少可以想象理想中的读者”。

  同样显示学者们文学观的,还有格非的新书《博尔赫斯的面孔》。先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多年的格非,执教是其主业,在其散文集《博尔赫斯的面孔》中,出版方冠之以“文学公开课”的名号。书中提到了《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与福楼拜》《〈城堡〉的叙事分析》,显示了格非对于西方文学的熟稔,其中也谈到了他对于文学的观察——“在18、19世纪的欧洲,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慢慢式微,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黄金时代’……文学不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了。而在黄金时代,文学承担了特殊的功能,社会对文学的期望,使得文学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今天,我们回到了一个相对正常的时代:有人在写作,在从事不同文体的写作,文学虽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可是对某些人来说,还是很重要。”

  心存温暖 敲开幸福之门

  当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社交网络的发达,导致微信朋友圈出现这样一种阅读现象:一些人总是很喜欢分享一些心灵鸡汤类文章。同样的,图书市场上各种“鸡汤”也非常多。读书,正如吃饭,同样提倡营养丰富和均衡。相对于啃些阅读吃力的图书,某些营养的鸡汤类作为深阅读的有益补充,很是值得一读,至少它会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那些被忽略掉的各种美好。

  《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就是一本用干净的文字、温暖的图片,记录下生活中温暖与诗意的轻松读本。我们不是总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尽善尽美,但能记住时光的人总是柔软的,而能把时光中所有悲欢离合都变成温暖回忆的人,更是坚强的。借用一位网友对该书的评价:“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用每一个细胞去感受生活的人,才能接受到生活的馈赠,在细枝末节中感受到那些足以温暖人心的力量。这些力量不是口号,也不是苦痛中挣扎后浴火重生的金玉良言,而是根,深扎在泥土中、血液里,告诉人们如何快乐而纯粹地生活的根。”

  我们常常收到朋友对自己的祝福“你一定要幸福”,自己也常常信誓旦旦地宣布“我一定要幸福”,殊不知,其实没有一种幸福是外力强求得来的。毕淑敏在《恰到好处的幸福》一书中教我们的就是,构建合理期望,学习面对幸福把握尺度。正如她所说:“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时间:2014-04-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