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出版业的“大数据”时代

出版大数据

  近日,《大卫·贝克汉姆》一书以“京东出版”的身份面世,受到各方关注。据了解,作为京东自有品牌,“京东出版”系列图书是基于对1700万用户的销售数据分析,从而选择出一批用户需求大、呼声高的选题,而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正是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引以为豪的优势。   

  记者近期也从一些出版机构了解到,各种技术公司频频上门接洽,言必称“大数据”,涉及整体营销、生产流程再造等多个方面,如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的打包项目,如应用软件的开发,又如流程对接、优化、再造等,似乎再不跟大数据扯上关系就OUT了。出版业的大数据时代,真的来了吗?  

  不可否认,大数据的概念正持续升温,大数据所蕴涵的价值正日益显现,大数据的应用正在重塑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出版业也无法置身事外,去年以来多场行业论坛的主题均与“大数据”有关,便是证明。   

  采访中,安徽少儿出版社表示对大数据在出版活动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目前正与一些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开展合作。该社市场营销部营销推广经理张蔚告诉记者,其中既有面向经销商的信息优化,也有面向读者的信息传递。中信出版社2013年数字出版业务实际收益近2000万元也是近期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该社电子书中心总编辑黄一琨表示,“围绕一本书或几本书产生的流量和用户行为是非常有价值的,要思考读者、用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用什么东西看你的书”。   

  相比部分出版机构对大数据的热情,更多的出版机构态度并不明确,因为大家尚不清楚大数据究竟能为出版带来什么?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张金认为,“大数据在出版业还只是个概念,很少有出版社对此下功夫,再加上多数大数据技术商对出版并不是很懂,所以目前大数据在出版业尚处于炒作阶段。” 

  对于这一观点,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原执行总裁张凯峰也表示认同,他目前已转行为一家大数据公司的董事合伙人,运用大数据提供战略转型、流程信息化服务。张凯峰坦言,近一年与不少出版社、出版公司接洽大数据服务,但结果并不理想,“整个出版行业更关心的是如何做好一本书,而并非对商业模式的更深层探索”。   

  电商自主策划图书可以说为传统出版社敲响了警钟。影响出版机构介入大数据领域的一大因素是,一直以来传统出版机构与渠道“各管一段”,上游手中并没有足够的用户数据。一旦京东、当当们应用大数据的定制图书成了气候,甚至新华系及其网上平台也如法炮制,那么对于出版社的影响,恐怕就不是一个“京东出版”这么简单了。   

  基于此,有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考虑,大型专业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应建立起自己的销售平台,形成用户行为数据库,为策划、出版、营销和销售提供数据支持,而不仅仅是与某个公司合作,通过大数据出版几本书。  

  不少出版社已经走在了大数据运作的路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正与经销商合作构建自己的网络书店,试图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源,并真正将数据“为我所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社长徐江也表示,该社采购了相关技术服务,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大数据库。凤凰天舟新媒体公司总经理张丽介绍,目前该公司微信、微博、母婴论坛、嘻呱网、家长和儿童QQ群构成了其独特的立体平台群,出版方将这些平台串联起来,相互呼应,目前有超过5万名孩子每天都与出版方交流,这也极大地丰富了出版方的数据资源。   

  大数据分析虽是电商的优势,但并不是“万能钥匙”,电商可以据此了解用户需求,但并不一定能满足需求。传统出版商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市场竞争,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集聚消费群体,依靠数据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优势。“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满足用户需求,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都离不开用户的数据。在出版模式方面,大数据是个动态过程,传统的社内三审三校过程,将逐渐向社外用户、粉丝以试读来决定内容去向的模式转变。这种变革,说远也不远了。

[时间:2014-04-1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