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宜尽早调整对外经济战略

市场经济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后的欧洲债务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实际上,这场危机至今尚未真正结束,世界经济正处于特殊时期。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文章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和全球经济完全融合到一起,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地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需要积极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对外经济战略,以期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谋得更大发展。

  平衡国际经济关系培养长期竞争优势

  文章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对外贸易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名义汇率更加接近实际均衡;很多行业产能和产品排名都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变化决定了国际经济战略的高度重要性,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市场,但任何举措都会带来连锁反应,越来越难以承受战略失误带来的风险。因此,如何平衡国际经济关系、兼顾眼前利益与培养长期竞争优势、处理好局部摩擦与全球布局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第一,要在全球市场上进行战略平衡安排。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国际市场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非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并寻求与大国、大区域集团(如美国、欧盟)合作的突破。努力扩大在欧盟、亚太、非洲、拉美、中东的市场份额,适当降低对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依赖。

  ———降低对美国“敏感技术”的贸易诉求,实际上这种诉求往往适得其反;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谈判,最大限度地双向开放非敏感市场,促进贸易与投资增长;将美国作为一个正常的重要贸易伙伴,改变目前存在的外汇储备、出口需求与技术引进等方面严重对美依赖症。

  ———调整出口战略。取消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出口扶植政策,既可以迫使中国相关企业提升技术竞争力,又可以避免与东盟和南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水平贸易摩擦。随着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中国制造的机械电子产品和新材料不仅在新兴市场很有竞争力,即使是在欧洲和大部分中等收入国家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应该加大出口扶植力度,使之成为主要的出口支撑。

  第二,将国内经济建设优势转变成国际合作和市场竞争优势。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强度投资驱动,培育出领先全球的基本建设能力,如在隧道、桥梁、港口、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等领域里的技术和建设能力均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亚洲、非洲甚至欧洲都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需求。我们有条件、更有必要把这种国内经济建设积累的优势转变成国际竞争优势。一旦这种国际竞争优势树立起来,国内的产能过剩就会得到有效的外部释放。将中国国内的基建优势转变为国际经济贸易优势,应该成为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的又一个重要支撑。

  第三,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尤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实施差别化区域经济战略。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寻找与相关国家、相关地区利益汇合点,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战略重心,深化国际经济贸易关系。

  ———巩固与亚洲周边地区(如韩国、东盟)的经贸往来,加强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增进双边货币与金融合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深化与欧盟的财政金融合作,并以财政金融合作推动市场经济地位谈判,争取尽早建成中欧自由贸易区。

  ———对资源贸易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经贸政策应更加灵活。立足于长期与互利的战略合作思维,增加必要的财政金融援助,加大民间资本的并购投资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周期循环和国际市场波动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形成稳定、互信的经贸关系。

  第四,积极推行商务外交战略,变产能过剩的国内发展困境为全球竞争优势。中国目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其分析认识和解决途径,不能拘泥于国内市场的即期供给和需求,而是要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去平衡,从国家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去安排。事实上,许多产能大国都曾经出现过和我们今天类似的问题,其出路都是国内结构调整与国际市场拓展相结合,并且依靠积极的国家商务外交战略,变产能过剩的国内发展困境为全球竞争优势。从实践上来看,美国、欧洲一直都在推行积极的商务外交战略。中国过去的外交战略侧重于政治外交,今后要增大商务外交的份量。此外,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通过TPP、TTIP等高水平的自贸协定重塑国际贸易规则。中国在商务外交谈判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签订货物贸易自由化和服务与投资便利化等双边和多边协定,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相关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危机阴影犹在

[时间:2014-02-25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