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与欧洲文明的进程

      作为一项持续而长久的文化活动,图书出版在欧洲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图书记录了欧洲文明的进程,人们藉此可以了解过去、审视今天、展望未来,还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图书出版对于欧洲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譬如,文艺复兴时期,图书出版加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启蒙运动时代,大规模的图书出版有助于公共领域在欧洲的出现;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图书出版在重建欧洲文明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将图书出版放在欧洲文明演进的轨迹中加以观察,既能让我们深切体会其文化价值,又可以从一个新视角理解欧洲文明。
文艺复兴时期

  在印刷术使用之前,欧洲的书籍制作多由人工誊抄,费时且费力。文艺复兴期间,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1440 1450年间,德国人古腾堡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并于1455年印出《古腾堡圣经》。随后,印刷术以其方便、高效等特点在不到50年内传遍整个欧洲,并引起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经由机器印刷,图书被快速而大量地生产,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要。由于生产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书的价格开始回落,购买图书的人数大增。一些印刷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逐渐从印刷行业中分离出来,转而经营出版业务,成为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出版商,图书出版至此诞生。

  印刷技术的使用使图书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但在种类上还略显不足。据估计,15世纪的最后20年,欧洲每年出版新书不过50种,且多为宗教类书籍。但从16世纪开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世俗化程度的加深,图书种类明显增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学、法律和其他人文学科。此外,学术研究的进展也推动了新书的出版,一些学者开始出版个人文集,新的研究性著作不断出现。种类上增加最多的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反映当代生活的小说、诗歌、寓言故事,都被有计划地大量刊行。鉴于图书种类的日渐增多,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德国人康拉德·盖斯纳于1545年编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图书出版目录,名为《世界书志,或拉丁语、希腊语、希伯莱语的所有书籍目录》。该书厚达631页,分20个主题,收录了1545年以前世界上的一切出版物,计12,000种。1555年,《世界书志》又出版了《补遗》,两者合计收录图书15,000种。但即使如此庞大的一部书志,其所收图书的数量也仅占当时世界图书出版总量的1∕4到1∕5。

  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引起了出版理念的重大转变。1586年,英国牛津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它是在印刷厂的基础上分工而成,综合了编辑、印刷、发行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图书出版从原来主要依赖于印刷业逐渐转向以销售为目标。出版社的出现,标志着图书出版步入正轨。为了开拓市场、获取利润,一些出版社开始主动寻求优秀的书稿。常见的方法是买断某些著名作家、学者著作的出版权或与之签订若干年的出版合同,依靠作者的名气树立自己的品牌,像英国的诺克斯(Knox)出版社就连续出版了托马斯·莫尔的一些重要著作。这一颇具商业头脑的措施让一些出版社大发其财,德国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出版社就因常年出版马丁·路德的著作而跻身于大企业的行列。

  图书出版的突飞猛进,迎合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的要求。首先,它有效地传播了新思想、普及了新文化。借助于图书,人文主义者能够直观地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开来,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从而改变人们的观念,引起社会根本性的变动。反之,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变又催生了更多有价值的图书,使文化更加繁荣。从这个意义上看,图书出版是推动欧洲文化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力量。

  其次,图书出版促进了欧洲范围的文化整合。16世纪中期以来,图书出版不再仅限于一国之内,而是力图获得欧洲市场。一些出版商和书商联合起来,以欧洲著名的出版中心为依托,举办定期的图书博览会。像著名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即在每年的四旬斋末期举办,届时,全欧的书商和读者都会云集此地,推销和选购自己的图书。

  总之,凭借完善的图书出版和销售网络,欧洲在文化上被紧密地联系起来。政治的分离、宗教的纷争、语言的差异和地域的界限并不能阻挡欧洲内部日趋同一的特性,欧洲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共和国”。

启蒙运动时代

  启蒙运动时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摆脱宗教束缚,迈向更加理性和文明的层次,人民的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从17世纪中叶占人口总数的29%上升到18世纪中叶的47%,其中妇女的识字率也从14%上升到27%。国民素质的提高,引起图书需求量的增加。据估计,18世纪前期欧洲年平均出版新书4,000部,是17世纪后期的4倍。普通人的藏书量也从17世纪末的1—20本增至18世纪末的20—100本。

  图书出版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了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的飞速发展,而知识的进展往往超出了人们掌握它的能力。为了便于人们快捷地了解各类知识,编撰并出版通俗易懂的百科全书成为一种趋势。最早出版的是法国百科全书,它由哲学家狄德罗任主编,1757年推出第1卷,直到1782年才出齐全部17卷。法国百科全书共收录词条6,000多个,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知识领域,编写者均为各学科的领军人物。法国百科全书的出版开创了以通俗形式普及知识的新局面,受到人们广泛欢迎,仅在法国就卖出25,000套以上,出版社也因此大获其利。受法国影响,英国于1771年推出《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共分3卷,但到1797年的第三版时就已扩充到18卷。《不列颠百科全书》以丰富的知识含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极大声誉,直到今天仍是百科全书中的佼佼者。到18世纪末,德国也出版了《布洛克豪斯百科辞典》,同样获得极大成功。因此,人们将18世纪形象地称作“百科全书的世纪”。

  启蒙时代欧洲出版界的另一个新动向是报纸和杂志的大量涌现。虽然报纸和杂志在上个世纪已经出现,但却到18世纪才达到高峰。当时街头的咖啡馆均备有流行的报纸和刊物供顾客免费阅读。报刊的另一大特点是其时效性和新闻价值,它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信息,及时将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公诸于众。一个信息公开的社会对于市民阶层尤为重要,在茶余饭后阅读报刊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在英国,报纸发行量逐年上升:1713年为250万份,1750年730万份,1760年940万份,1780年则高达1,400万份。1750年以后的25年内,日报和周刊的销售额翻了一番。

  报纸、刊物和图书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并将不同的人凝聚成固定的阅读群体。例如在德国,从18世纪70年代起,私人性质的读书会在城市中开始出现,到18世纪末,已达270多个。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可以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并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将之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一点对于构建一个信息自由交流的公共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在欧洲,咖啡馆、沙龙、俱乐部、聚会场所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人们在这里阅读书刊、自由言论、交流不同的思想。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社会性质随之发生悄然变化,有关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近代政治观念开始普遍出现。所以,卢梭指出,公共领域的出现是宪政的基础。

  18世纪以来,在启蒙思想的冲击下,图书出版界掀起了一阵自由之风,要求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倡导出版自由。1695年,英国率先废除了出版物许可证法,迈出了实现出版自由的重要一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出版自由作为一项重要权利被写入《人权宣言》中。两年后的法国第一部宪法重申了这一权利。1791年,英国著名出版商詹姆斯·莱金顿说道:“所有阶级,各色人等,现在都能够不受约束地读书。”一个以自由为核心的知识社会已经在欧洲兴起。

二战以后

  战后图书出版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服务社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战争期间,由于出版业一度停顿,人们处于无书可读的境况。战后稳定的环境和经济的复苏,使读书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此外,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书籍作为支持。1950年,英国每年出版图书种类已达1,700种,营业额也增加到3,700万英镑,比1939年增加了将近3倍。

  鉴于当时的购买力相对较低,一些出版社纷纷出版廉价的普及版图书,方便读者大众。如英国的企鹅出版社重新刊行战前就已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以古典名著为主,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领域。丛书采用小32开的袖珍版式,便于携带,封面设计也力求淡雅而醒目。此外,丛书均为纸皮封面,价格十分便宜,同一本书精装本售价6英镑,而企鹅版的纸皮书仅需6便士。“企鹅丛书”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也引起战后出版界的“纸皮书革命”,不少出版社纷纷仿效,以出版物美价廉的图书为宗旨。

  德国汉堡的罗沃尔特出版社从1950年起也推出以“RORORO”为标示的袖珍本文学丛书。考虑到战后纸张紧缺,丛书采用废弃的报纸作为印刷用的纸张,价格十分便宜,再加上出色的选题,丛书出版后同样引起人们的抢购,仅1950年一年就售出100万册,创造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迹。位于柏林的费舍尔出版社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一套名为“彩虹丛书”的廉价丛书。这套丛书涉及7个学科领域,每一类的封面使用一种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如果按种类一排排放在书架上,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丛书”象征了经历战争风雨后文化界晴天的来临,成为欧洲出版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法国,法国大学出版社继续刊行“我知道什么?”丛书。这套书以普及知识、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振兴法兰西民族文化为宗旨,选题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丛书均由相关专家、学者执笔,每本书力求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满足特殊形势下人们的文化需求。这套书的出版一直延续至今,现已印行3,000余种,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战后的图书出版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而且对于欧洲文化的重建,恢复繁荣的文化环境,增进欧洲人民之间的和解及重树欧洲人的文化自信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经历了20多年的恢复期后,从70年代开始,欧洲的图书出版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转变,电子出版物逐渐崛起,它们对传统的文字印刷品构成挑战,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面对这样的竞争,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已经开始注重将新技术的使用融入自身的生产活动中,以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展望欧洲未来的图书出版,我们可以肯定,它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但也必定要面对自古腾堡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变革,而它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无疑仍将是巨大的。

[时间:2006-01-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