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增速、资本流动规模和经济政策调整等呈现出比预期更快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格局调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重塑、以及世界经济治理结构调整都明显加快,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继续得以强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小组伞锋、赵硕刚、程伟力、王江昊、张晓兰文章文章认为,世界经济领域的这些变化,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版图加速重构的结果,是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反映,预示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方向。
世界经济更换引擎增速有所加快
文章分析,1.世界经济仍处于中低速增长期,新增长动力有所增强
虽然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后的低谷,但仍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转型和调整期。世界经济难以再现危机前较快增长的局面,中低速增长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与前两年相比,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所增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全球经济在前些年经历持续的“去杠杆化”后,消费和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目前,发达国家消费者信心已接近或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回升。新兴经济体消费和投资尽管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也较为稳定。
二是全球财政政策逐渐由紧缩转为适度宽松,降低了对经济增长的掣肘。据IMF测算,G7国家今年预算削减幅度将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减支幅度预期仅为去年的一半。IMF、高盛、德意志银行等预计,G7在放松财政紧缩的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速将达到2.2%,是2010年以来最快增速。
三是危机后始于发达经济体的新一轮结构性调整,正在释放出新的增长动力。3D打印、人工智能、分布式能源、页岩气水力压裂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全球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供给冲击和新需求扩大提升了经济增长的空间。
四是全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有利于降低世界经济运行成本,扩大全球产业分工的规模效益。据OECD测算,去年底WTO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议”[雨林木风1] 中,仅贸易便利化协议就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每年1万亿美元的收益并创造2100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分别增长10%和5%。
与前几年相比,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所释放出的新动力无疑是本轮扩张最大的亮点。
2.发达经济体增速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
在世界经济增速有所加快的同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长分化的格局将进一步拉大。自去年年初以来,发达经济体自主复苏的动力明显增强。去年全年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高于预期。今年1月份,综合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的OECD先行指数已经升至2011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预示着今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这与世界主要机构的预测结果基本吻合。
美国继续扮演着世界经济领跑者的角色。其房地产市场在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背景下依然延续复苏态势,房屋销量和售价不断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失业率已降至危机以来的新低;科技创新和页岩气革命带来的技术和能源成本优势,推动美国经济加速复苏。
欧元区在经历长期结构性调整之后,今年将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近一段时间以来,欧元区失业率停止恶化,经济信心指数、制造业PMI等指标持续改善,不仅作为“火车头”的德国经济表现良好,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经济在去年四季度也出现增长迹象,从而有助于推动今年欧元区实现更为均衡的复苏。欧元区以外的欧盟成员国中,英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其表现要好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
在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下,日本经济将继续温和复苏,但受灾后重建支出下降和消费税上调影响,今年经济增速将较去年明显放缓。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的表现仍将差强人意。尽管在发达经济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新兴经济体外需形势有所改善,但受内部结构性问题的掣肘,加之美联储加快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新兴经济体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汇丰新兴市场指数自去年四季度短暂回升后已再次降至51.6的低位,仅略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1月份OECD先行指数中,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内的四个发展中大国先行指数均处于长期平均水平之下。
全球非常规政策加快向常规政策转变
文章指出,1.美国退出量宽步伐加快,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收缩
年初以来,美国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向常规政策转变。在2013年底召开的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例会决定,从今年1月开始将每月购买债券的规模从850亿美元削减至750亿美元。这是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首次实施退出量化宽松(QE)刺激措施。1月29日的FOMC例会决定,从2月份开始将月度购买债券规模再度缩减100亿。美联储还表示,如果未来数据符合联储对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和通胀向长期目标靠拢的预期,FOMC将继续小幅削减资产购买规模。
事实上,虽然美国物价仍处在较低水平,但今年1月份失业率已降至6.6%,接近联储此前设定的6.5%退出目标。按此情况看,只要物价水平不出现进一步下滑趋势,联储将继续缩减量宽规模。市场预计,3月份的FOMC会议将再次缩减月购债规模100亿美元,并将在年底前(甚至不排除在年中的某个时点)完全结束购债。
在欧洲经济全面复苏的迹象明显显现的情况下,欧央行正在不断收缩资产负债表规模,使其逐步回归常态。在截至2013年12月27日的一周内,欧央行和17个成员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缩减21.32亿欧元至2.285万亿欧元,全年累计缩减7328多亿欧元。虽然英格兰银行2月6日宣布保持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不变,但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为退出量宽甚至进入加息阶段准备了相应的条件:英国失业率已降至7.1%(在2月12日出台的通胀报告上,英格兰银行预计今年春季失业率就将降至7%的门槛目标之下),通胀率五年来首次回覆到2%的控制目标内,经济增速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明显减少。
与上述三家央行不同,日本央行将是一个例外。为了确保经济稳定复苏,日本央行拟在年内另推行“一揽子刺激”经济新举措,继续维持“定性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
2.美欧财政紧缩力度减弱,日本财政收入前景改善
据美国国会预算局预测,在今年9月底结束的2014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有望降至5140亿美元,将比2009财年1.4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下降60%以上,降幅明显超过预期。这也使得2014年美国减赤压力明显下降。而受《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和《2012年纳税人税收减免法案》影响,2013年美国财政赤字削减幅度为二战以来最大,财政紧缩幅度相当于GDP的1.5%。预计2014年财政紧缩幅度相当于GDP的0.4%,这也意味着2014年自动减支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明显减弱。
财政紧缩一直是困扰欧洲经济复苏的重要障碍,但这一局面在2014年会明显改善。2012年欧元区17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11年的4.2%降至3.7%,而到2013年上半年这一指标迅速下降至2.3%。财政赤字率整体上已控制在3%以内,财政减赤对经济增长的牵制作用大大降低。
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好转,日本税收收入有望实现2007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一方面,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企业法人税和所得税方面的税收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从2014年4月起将消费税税率从目前的5%提高至8%。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预计2014年度税收将增加16%,超过50万亿日元。
3.新一轮技术革命初现端倪,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均把新技术革命作为彻底摆脱危机、促进新一轮经济扩张的引擎。在发达国家带动下,新一轮技术革命已初现端倪,并推动新一轮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本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同欧美“再工业化”密切相关。欧美“再工业化”不是向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流,而是通过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相结合,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重塑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重新主导世界经济格局。
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的结构调整尽管起步较晚,并且还受到国际贸易收缩和资本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干扰,但已出现积极调整的迹象:一是控制财政赤字,主动向国际标准靠拢;二是通过去杠杆化,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四是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制造业;五是大力发展农业,通过增加农产品供给来降低长期困扰新兴市场的通货膨胀。
全球物价可控大宗商品价格趋稳
文章称,1.全球物价仍处于可控区间,发达国家资产价格将维持高位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消费物价持续温和。去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仅为1.2%,欧元区消费物价指数从去年1月份的2%已降至今年1月份的0.7%,日本也摆脱了长期通缩,实现了正增长。预计今年内,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率不仅难以达到2%的预期目标,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水平虽然较高,但各国对于通胀的容忍度不断提升,相对于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急剧贬值,当前的通胀形势并没有严重到迫使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的地步。
与此同时,在经济形势好转、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等因素带动下,发达国家资产价格不断走高。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股票市场有望在2013年的基础上继续走高。据瑞银证券预测,2014年标普500的每股盈利增速将提高到7-8%,欧元区银行业的盈利增速将提高到10%。如果考虑到日元贬值,2013-2014财年日本股市业绩将上涨50%左右。
此外,美英等国的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回暖。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在快速上涨,新屋建筑许可创下了五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超过70%的英国民众认为房价将在2014年继续上涨,为了抑制伦敦周边房价的过快上升,英国政府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征收资本利得税;东京商办房地产租金在连续6年下跌以后于2013年出现了反弹,2014年租金涨幅将达到7-8%。
2.大宗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将持续承压
在美国开始缩减量化宽松规模、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的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动力明显不足:相对于近年来全球比较低迷的需求而言,前些年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大幅度投资已经使得基本金属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基本金属价格难以明显回升;在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中东局势进一步缓和以及美国能源革命致使其能源独立倾向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油价有望进一步回落;在全球主要粮食产区气象条件较好及油价回落导致生物燃料用粮量下降的影响下,国际粮食价格有望在2013年的水平上进一步回落。此外,受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美元升值和发达国家金融形势进一步巩固的影响,黄金的保值和避险功能下降,未来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跨境资本流向反转,美元汇率上升
文章表示,1.跨境资本向发达国家回流加速,流动规模进一步增加
年初以来,受美联储削减量宽政策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拖累,新兴市场资本遭遇沉重抛压,大规模向美欧回流。
据美国新兴市场基金研究公司(EPFR)数据,在截至2月5日的一周内,新兴股票市场基金流出63.7亿美元,债券基金流出19.8亿美元。新兴股票市场基金年初以来流出资金达186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152亿美元的流出规模。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的处境相对较好,年初以来资金流出66亿美元,而去年全年流出140亿美元。而在截至2月12日之前一周,新兴市场基金继续净流出。至此,新兴市场基金已经连续16周出现了净流出,累计资本流出366亿美元。
从全年情况看,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前景改善,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投资回报上升,加之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今年国际资本将更多流入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将承受资本流入进一步放缓的压力,部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面临资本大规模流出的风险。国际金融协会(IIF)预测,今年新兴经济体的私人资本净流入额将比去年减少330亿美元至1.03万亿美元,连续第二年下降。若以占新兴国家GDP的比例衡量,资本流入规模将降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一预测结果更糟。
2.美元汇率一枝独秀,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突出
受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增强,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进程影响,美元汇率在基本面趋好和资本回流预期升温的推动下有望进一步走强,从而促使美元较之其他主要货币呈现更大的升值压力。去年11月以来,除欧元、英镑外,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日元、澳元贬值幅度分别达到7%和6.3%。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内部结构性矛盾仍将较为突出,经济增长的减速压力和美联储退出量宽政策导致的资本外流压力相互叠加,加大了本币贬值压力。去年12月下旬,印尼盾在美联储宣布缩减购债规模后一度创出四年多的新低,阿根廷、巴西货币也大幅贬值。
发达经济体主导全球经济秩序重构
文章提出,1.全球化规则开始重构,贸易与投资格局孕育嬗变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六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分工布局为基础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雏形已经显现,全球化规则建设的重点也相应的由原有规则的修复转向新规则的构建,尤其体现在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转变上。
一方面,全球货物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WTO多哈回合谈判在经历12年僵局后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规定,今年成员国将就贸易便利化协定文本进行法律审查并确保相关条款在7月31日前正式生效。据WTO测算,该协议的实施将使全球贸易成本下降10%至15%,世界经济将因此增加4000亿至1万亿美元的收益。
另一方面,美欧将加速推进其倡导的“21世纪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当前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各方已经在超过三分之二的领域达成一致性意见,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也已进行了三轮。按照谈判规划,两项自贸区协定均将在年内完成。
由于TPP和TTIP较当前全球已经实施的自贸协定标准更高、涵盖范围更为广泛,两项协议达成后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的新标杆。这不仅将冲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体制,再次令其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还将使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引发世界经贸格局新一轮的调整。
2.全球经济治理继续艰难推进,发达经济体仍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政策外溢效应日趋显着,国际社会通过IMF等国际组织和G20等国际对话平台进行的国际政策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各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面。
首先,由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有着显着外溢影响,各国今年在货币政策协调和市场沟通方面加强合作、减少美联储政策退出对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必要性进一步突出。
其次,全球金融监管也将有所进展。去年举行的G20峰会已经表示,将在今年达成《巴塞尔协议III》监管框架的细节。但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分化,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差异加大,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难度和复杂性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复苏格局逆转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仅将更难让渡已经取得的权利,令国际货币体系、IMF份额改革等全球制度性改革的推进更加举步维艰,而且还将借助“再工业化”、“页岩气革命”形成的经济技术优势,构建TPP、TTIP等新贸易投资规则形成的规则优势,进一步强化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权,巩固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总体上看,今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尽管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甚至可能与国内结构性问题相交织,对经济平稳运行构成严峻挑战。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从历史上看仍处于中低速水平,加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制造业回归和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乏力,出口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及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贡献将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政策调整,尤其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加剧中国短期面临的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进而可能冲击国内货币供给和金融市场稳定,加大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融资压力。
此外,作为全球结构调整压力向新兴市场转移和发达国家加速重塑世界经济新版图的关键一年,中国对内推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参与全球治理及经济规则构建方面的紧迫性也将更为突出。
对此,要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加速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释放长期增长潜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实力,以调整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和国际竞争中的主动,从而保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和全球经济格局位势的有效提升。
[时间:2014-02-21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