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来临之际,世界仍处在世界仍在极大几大划时代的变化当中。经济增长模式、地缘政治局势、实现人类团结的社会契约、以及地球生态系统都在经历彻底而同时的变革,让人感到焦虑,也让很多地方陷入了动荡。
从经济角度看,我们正在进入预期下降、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增长方面,我们将面临不如从前的局面。要理解这所带来的影响,试想若全球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以危机前的速度(每年超过5%)增长,则世界规模将在15年内翻番;若按3%的速度增长,世界GDP翻番需要大约25年。
这意味着财富创造的速度将发生极大的变化,从而对预期造成深远影响。我们忽视了复合增长的力量对我们造成的伤害。
在不确定性方面,世界最大的四个经济体目前都在经历重要转型。美国在竭尽全力在破碎的政治环境中提振增长。中国在促使增长模式从基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基于内需。欧洲正在勉力维持共同货币并解决众多复杂的制度性问题。日本正在通过非常规的激进货币政策与二十年的通缩作斗争。
对于每一个经济体,复杂而敏感的政策决策的形式和结果都存在诸多“未知”,而全球相互依赖的特征让意料之外的重大后果的风险更大了。比如,美联储的量化宽松(QE)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和进出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具有重大影响。
QE出台时,它是所有可行政策中缺陷最小的,并且扭转了灾难性的全球萧条。但如今QE的副作用逐渐显现,而它在2014年的逐渐退出将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美联储的QE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的众多变化版QE让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从危机前的5—6万亿美元扩大到今天的近20万亿美元),导致金融市场患上了廉价资金瘾。而这反过来又导致全球追逐收益率,造成人为的资产泡沫和资本错配。
因此,QE维持时间越长,对实体经济的附带伤害就越大。现在的担心是当美联储开始逐渐减少QE、美元流动性从全球市场中抽走时2,结构性问题和失衡将卷土重来。毕竟,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增强竞争力的改革措施远远没有到位,而这些国家的公私债务总额/GDP比率比危机前高了30%。
除此之外的另一个不确定性源头是许多新兴国家表现萎靡。2007年,人们预期新兴市场增长会在趋同前超出发达经济体很多。如今,发达经济体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新兴国家,新兴国家未来几年的增长率预计平均为4%。
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环境在缓慢改善,但一些衰退压力将持续多年。比如,美国经济仍处于增长不足的状态:通货膨胀太低,失业率太高。官方数据往往比预期更好,这反映出美国经济的恢复力、适应力和创新力,但要恢复危机前消费支出水平和增长模式十分困难。
欧元区的改善也是实实在在的,但速度很慢。好消息是许多专家所预测要发生的灾难并没有发生,衰退即将进入尾声。但改善并不意味着复苏:要实现稳健增长,就必须降低高企的失业率、降低债务/GDP比率、改善财政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欧元区的最大风险不是某些国家的无序退出,而是长期的经济停滞和高失业状态。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式微之势很有可能会持续下去,特别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在过去15年中,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们改革——包括新银行监管和货币机制——无不在最容易的领域。
所谓的第二代改革,即更具结构性的改革,对长期增长至关重要,但实现难度要大得多。取消补贴、劳动力市场和司法改革以及有效的反腐措施都具有政治性质,通常会受到强大的既得利益的阻挠。
全球增长放缓的一个背景是经济不平等性的扩大,其原因在于劳动力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这是一个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性现象,给决策者带来了严峻挑战。滋生不平等或无法阻止不平等滋生的制度孕育了自身毁灭的种子。但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不存在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因为资本的高度流动助长了全球税收竞争。
即使在表现较为强劲的经济体,如美国和英国,GDP增长的加速也没有提振实际收入。以美国为例,其中位家庭收入比复苏开始低了5%多。更一般地,增长的减缓催生了群众游行和社会动荡,特别是在增长曾经很快的国家(如巴西、土耳其和南非),因为这给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预期造成了影响。
在如此紧张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重振高质量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这样的增长来自何处?技术进步是一个源泉,但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许多颠覆性技术(如高级机器人、新一代基因组学、能量储存、可再生能源和3D打印)能驱动未来增长,但其潜力要等到遥远的将来才能充分实现。
大部分政府都面临着预算约束,因此官员不愿意考虑可能引起公债上升的项目。但也有唾手可得的果实——能提振长期增长从而自动产生回报的生产性投资。特别是,专注于四大领域——基础设施、教育、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农业——能产生极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但是,说到底,可持续增长之路需要的不仅仅是新政策,还需要新思维。我们的社会必须变得更有企业家精神,更专注于促进性别平等,更深地植根于社会包容。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让全球经济回到强劲而持续的增长上来。
[时间:2014-01-09 作者:克劳斯•施瓦布 来源:Project Sy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