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实体书店十年间从3000家到700家

实体书店

  沈阳闹市的街头,很难看到一家可以让人心静的书店。有业内数据显示,短短的十余年时间,沈阳实体书店由高峰时的3000家跌落至目前的数百家,剩下的书店多集中于一些学校附近。

  1月3日,国税总局宣布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执行期自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此举被视为为实体书店减负、促进文化产业的讯号,但在沈阳不少实体书店业主看来,实体书店衰微趋势已难扭转。

  实体书店从3000家到700家

  近日上午,在沈阳书刊批发市场的一间门店里,刘林(化名)坐在门口的一侧,认真地在电脑上看着小说,不时点开着股票软件查看着股市行情。他称,这样的生意只能维持一个温饱,无法设想明天会是如何。

  刘林说:“网店和电子阅读习惯的兴起,传统书店生意越来越难,几年前我也开始涉足学生教辅图书,好的时候一天能出百十包书,现在一天能出20包书就不错了,但随着中小学生减负及适龄学生人数的减少,这块市场也不行了。”

  在热闹的大西路上,席殊书屋与周边成片的饭店格格不入,作为民营书店的代表,这家书店也像旗帜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席殊书店经理曹丽娟说:“书店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员工都是自己家人,连雇外人都雇不起,和自己一个时代的同行,现在基本都改行或专注教辅书,像我这样还在做社科书店在沈阳真是屈指可数。”

  一份业内的数据显示,沈阳实体书店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约3000家,在寒流中逐步萎缩,眼下只剩下七八百家。2006年,沈阳最大的民营书店东宇书店谢幕,博库书店强势入驻沈阳坚持几年后便像流星一样消失,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标志事件。

  房租成本占总成本70%以上

  在沈阳书刊批发市场主任包焱看来,图书批发、零售免增值税是重大的利好,也是向文化产业释放积极的信号,但整个市场能达到一般纳税人的只有十来户,图书市场作为微利行业,期望获得更多的扶持力度,比如减免营业税、特殊政策降低场地租金等。

  包焱说:“作为音像制品由兴而衰的亲历者,我觉得对传统实体书店冲击最大的,则是整个社会阅读方式的变化,比如电子书、网络、手机阅读,在繁华的太原街,你甚至看不到一家书店,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整个社会的遗憾。”

  刘林坦言,自己尚未获得免征增值税的消息,但与有限的税费相比,房租和人工成本的上涨,才是许多书店及图书批发商不堪重负的因素。前年自己扣除店铺、库房、人工、税费还有几万元的利润,去年店铺涨价2万多元,免的税远跟不上房租上涨。

  而另一家书店老板坦言,一年数千元的税费在现金流流动起来背景下,不算难题,但房租成本几乎占了所有经营成本的70%以上,一边是逐年上涨的各种费用,一边却是买书读书群体的锐减,实体书店几乎难扭这种困局。

  人均阅读量低影响纸质书销路

  经营境况艰难显然不是民营书店的专利,国营书店虽然有着某些资源上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苦衷”。

  近日,沈阳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向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表示,虽然自己多数门店为自有房产,在场地成本上较民营书店有优势,但自己背负着最大的包袱,则是庞大的离退休职工,每年仅此一项支出就达数百万元。近几年来,虽然主体店数量变化不大,但也陆续裁掉了部分专业书店。

  无论是国营书店还是民营书店,面对购书群体衰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曹丽娟清楚记得,自己曾接待过一单位员工集体买书向贫困学校捐书一事,“很难想象,一些家庭几乎没有藏书,连捐的书都要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而约1.4亿人口的俄罗斯,私人藏书就近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与近邻相比,韩国也有11本年阅读量,而中国抛开教科书,人均年阅读量只有不到一本书。

  包焱认为,纸质图书不会消失,但现代人快餐式、碎片式、消遣式阅读逐渐取代‘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方式,深度阅读的贫乏,阅读数量的减少,都是实体书店处境艰难的现实原因。

[时间:2014-01-08  作者:胡海林  来源:辽沈晚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