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 生于权力死于权力

新闻晚报报纸印刷

  上海最近传出消息,一张存世14年的城市晚报《新闻晚报》将于明年元旦关闭。《新闻晚报》停刊,使国内新闻界同仁然再一次感受到了传统媒体衰竭而亡的命运似乎已经无可逆转,他们认为传统媒体的产能已经过剩,报纸既然已经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关掉几家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在网络出现以后,报纸的命运就一直堪忧,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实,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最近一百年,报纸时时都在接受这种挑战,几十年前收音机、电视机普及的时候,报纸因为新闻传播速度不及它们,其固守的阵地已经开始动摇,网络不过是使这种危机进一步加深。但是,如果说《新闻晚报》是在网络的冲击下而不得不死亡,却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回顾《新闻晚报》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它的出生便是行政力量“拍脑袋”的产物。1999年,有官员忽发奇想,将当时的《新闻报》一拆为三,分别建立了《新闻晨报》、《新闻午报》和《新闻晚报》。也许是主事的官员年轻时干过电视报道的缘故吧,因此号称要开发滚动新闻,也就是让一桩新闻在晨报、午报、晚报上分别报道出最新进展。稍有报纸运作常识的人一看就可知这是一种缺乏可行性的想法,但在长官意志的作用下,它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碰壁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没多少时间,这三家报纸就开始分道扬镳。

  《新闻晚报》虽然脱胎于一种怪异的行政安排,但它既已出生,自然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这家报纸既没有像上海的另一张晚报《新民晚报》那样的“百年老店”的招牌,也不具备由行政力量辅助摊派发行的资格,它增加的每一份订数,全要凭着读者对它的认可,由读者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钱来。这么多年来,它已经完成了市场化的转轨,也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认可。特别是由于它在地铁发行上用足了功夫,因此每天下午,乘客阅读《新闻晚报》的场景在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里并不少见。但是,这一张当年由行政力量“分娩”出来的报纸,最终却仍然死于行政力量之手。

  诚然,中国的报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报业像实体经济领域一样进行“关停并转”是大势所趋。但是,就像其他行业一样,消化这种过剩的产能,却不应该依着权力的意志,而必须由市场来决定。在上海报业集团组建以后,权力一方面给一些报纸以财政资金资助,一方面又关掉一张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报纸,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并不是消化报业产能过剩的可取之道。《新闻晚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市场选择权不得不服从于权力的安排。权力通过关掉一份报纸的行动,剥夺了消费者的这种选择权。已经面向市场的《新闻晚报》,其实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是,握有强大权力的行政力量总是自认为比市场高明。关闭《新闻晚报》,打出的自然是“改革”的旗号,但是这种由行政力量推进的所谓“改革”,正是未来改革深化中必须改革掉的对象。

  有人认为,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出现两份晚报,造成同业竞争,是一种自相残杀,因此关掉一家是合适的。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思维,一个城市应该有几份晚报,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市场。作为读者来说,存在两家晚报就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自由,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寻找到更适合自己需要的报纸,而对于同城的两家晚报来说,为了争夺读者资源,也必然要俯下身来出品更多让读者满意的内容。最近几年,《新民晚报》更倾向于迎合年轻读者的口味,这种革新的动力,不能说没有来自《新闻晚报》所产生的竞争压力。而现在,在这个竞争对手消失以后,它是否可以松一口气了呢?如果情景真的是这样,那么上海的报业市场实际上就出现了倒退。

[时间:2014-01-06  作者:周俊生  来源:证券时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