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创意公司掘金中国:不仅仅是卖版权

印刷创意版权

  [此次中国之行,维特表示,如果寻找到合适的合作方,任何方式都可以,不仅仅是版权的销售]
  
  “Anythingis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尽管略显疲惫,但一提到《神探夏洛克》在中国的合作模式,苏·维特(SueVertue)立刻变得兴奋起来。
  
  作为在英国本土热播的《神探夏洛克》的制作人,维特在11月上旬随英国由PACT(英国电影和电视制作公司联盟)率领的代表团来访中国,而行程不仅有北京、上海的研讨会,也要参加四川电视节。
  
  “来的企业拥有很高的热情,也有各种各样的期待。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代表团来中国,以后还会组织代表团来中国,加强交流。”PACT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维(JohnMcvay)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除了英国PACT组团来中国交流外,同月,世界第二大出版集团法国阿歇特集团的市场运营总监尼古拉斯·吉维尔,以及安科马集团的业务发展部总监奥利维·阿拉拜赫也都来参加中国文博会的相关论坛,安科马集团被称为法国最成功的游戏公司之一。
  
  与此同时,《变形金刚4》在中国一共进行了19天的拍摄工作也在北京某酒店完成。制作方派拉蒙影业副主席罗伯·摩尔对中国电影市场不仅仅是看好,甚至预测《变形金刚4》的中国票房或会超越北美。
  
  在此背后,据本报记者了解,欧美“创意内容”生产商纷纷涌进中国已成趋势,而对于外界所担心的本土化难题,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并不困难,音乐、艺术等很多文化类型是相通的,而且合作的模式也不止版权销售这一种。”
  
  首相“帮催”英剧
  
  此次是维特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来是20年前,她坦言变化很大,“但中国对海外节目制作、影视制作等内容的需要同样巨大。”而在过去20年,维特也制作了诸多奖项的节目,其中使她名声大噪的便是《神探夏洛克》的成功。
  
  2010年,BBC推出的《神探夏洛克》在英国本土获得惊人的收视率,在第一季高收视后,时隔10个月的第二季第一集首播时,当晚统计,不包括BBCipayer的网络直播部分共875万,最高收视点达到925万,占总收视率的30.9%;第二季三集播下来稳居BBC收视第一,而目前,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剧的版权。
  
  《神探夏洛克》在中国的“火热”则是因为盗版,背后则是美剧和韩剧的疲软使得越来越多观众喜欢上有成熟魅力的英剧。中国视频网站已经注意到这种趋势,搜狐在2012年推出首个英剧频道后,优酷土豆集团和腾讯控股分别在今年4月份和6月份跟进。
  
  其中优酷英剧上线最早,但多数由用户自发性上传,数量有限且零散不便整合;而搜狐主打美剧市场,相比之下公司英剧市场发展显得势单力薄;腾讯凭借强大的整合能力、资本实力以及高效率的运作速度,成为推动线上英剧发展的重要后盾。
  
  目前,“海外优质影视剧+国内独播影视剧+原创精品栏目”已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的主要竞争策略。
  
  《神探夏洛克》也正是优酷与BBC展开合作中的“回归”。
  
  12月7日晚,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微博上传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其回答网友的一系列提问,内容十分生活化,首相特意回复了《神探夏洛克》的问题。
  
  对于有网友提出“麻烦催一下《神探夏洛克》好吗?”的问题,卡梅伦回答:“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是独立的制作公司。”但是“我尽最大努力告诉他们中国粉丝希望看到更多夏洛克剧集”。
  
  艺恩咨询称,预计未来两三年,英剧将在中国获得1.6亿的在线追剧者。
  
  维特表示,《神探夏洛克》在韩国播出情况不错,中国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与此同时,她反问了本报记者一个问题,中国一部热播剧的收视人群会是多少人?当告诉她,热播剧《甄嬛传》最高单集的收视率为10.78%时,维特颇有想法地点了点头。
  
  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前,维特已与包括北京、天津等地方电视台以及奇艺等视频网站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中国市场增长最快
  
  此次麦克维所率领的代表团成员中,维特的想法算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在英国独立制作行业全球出口模式中,版权销售只是其中一个分级的模式。
  
  英国独立制作行业在英国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今年的市场规模超过30亿欧元(23.8亿英镑),现在,英国在制作业出口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去年的全球出口收入为9.9亿欧元(7.86亿英镑).2011年的全球出口收入增长31%,占据独立制作业总收入32%的份额。来自国外分支机构和海外授权的收入增长达三分之一,英国节目海外节目销售增长达36%。
  
  “这主要是英国独特而有效的知识产权(IP)制度,使该行业得以利用知识产权,跨越多种多样的媒体平台、消费电子设备和规模,最终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麦克维表示。
  
  而中国市场的潜力无疑会促使英国独立制作产品出口收入大幅攀升。据PACT统计,英国节目在东南亚的销量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去年对华销售额增加了90%。
  
  本报记者的梳理显示,单是近几年,国内电视节目海外版权的购买中,来自英国的节目占到了一半。
  
  比如:《中国达人秀》购买了《英国达人》的版权;真人秀节目《梦立方》是购买了曾斩获英国最佳综艺节目名号的《thecube》;《唱出我人生》购买的是英国电视节目《XFactor》的版权等。
  
  其实,早在2006年,湖南卫视就引进了《舞动奇迹》,开启节目模式引进大门。从2006年到2010年,湖南卫视花了上千万的版权费,引进了《名声大震》、《挑战麦克风》等系列节目。2010年,《中国达人秀》的成功让各大电视台意识到,好的节目模式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
  
  尤其是浙江卫视从荷兰引进的《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论从收视率、广告营收还是影响力都让同行羡慕不已。
  
  而今年,可称为“版权引进年”。统计显示,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方卫视加上央视,今年引进海外版权的综艺节目达30档左右,平均每个月都有约2档的引进版权节目在各大卫视播出。
  
  一家荷兰的版权公司负责人表示,两年前他们公司每年只能卖出1到2个节目模式,但去年却一下卖掉了七八个。而在一年收视排行榜的前十名中,引进版权的节目就占到一半以上。
  
  “如果是6000万元的节目,版权费用占到200万元左右,也就2%~3%,这个比例还是合理的,这也是我国与海外创意产业差距巨大的背景下,最好的急功近利的方式。”国内一家城市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而这种“拿来”的方法对于海外版权销售公司而言是件很容易赚钱的买卖,对于国内电视业,它同样也是最快消除竞争压力的方式。
  
  深度“掘金”
  
  但上述这种“好日子”,也很快发生了新变化。
  
  今年10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向各大卫视下文,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这个文件被媒体称为“加强版限娱令”。
  
  这也就意味着各大卫视要坚持自主创新。
  
  事实上,关于自主创新在2005年左右就已提过,但也只有个别台投入制作。即便有好的点子,但“模仿”更“流行”。
  
  “以今年‘爸爸去哪儿’为例,据我所知,明年亲子类的节目已有七八家了。媒体称有24档此类节目亮相荧屏。火一档节目,则会有一档节目死掉,如此,谁还会创新?”上述电视台负责人表示。
  
  “其实,好的节目的创新是需要有研发的体系与机制的,而我们各个电视台基本是没有,即使极个别台花钱去学习,也比较慢,形不成气候。如此背景下,海外节目从研发到最后的销售无疑是有机会介入到各大卫视的‘改革’中去的。”上述电视台负责人说。
  
  此次来华的16家英国顶级电视制作公司则几乎涉及到独立制作的各个环节,他们专注于电视与电影制作的多个领域,包括电视、电影和数字媒体的高质量创新内容制作、后期制作、资金支持、发行、采购、高清内容和3D内容提供。
  
  而英国出口收入中包括三级分类,除了版权销售外,还包括制作等深度合作。
  
  对于此次中国之行,维特表示,如果寻找到合适的合作方,任何方式都可以,不仅仅是版权的销售,也包括也许会有量身定做的电视剧目出现在中国观众眼前。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在来中国之前,不少海外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对中国市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而这些想象中不排除中英合作拍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开发新的节目。比如,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在中国取景、中英演员共同合作等方式。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故事或者有一个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以引进海外版权的节目为例,事实上许多引进节目也是“两极分化”,与《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的火爆相比,许多节目几乎没什么反响甚至石沉大海。
  
  天津卫视副总监孙铁麟认为:“我们学习得更多的是节目的模式,但制作手法、体系、机制跟不上,创意依旧会减分。”
  
  合拍影视剧又如何能够在所期望的市场上价值最大化同样需要研究。
  
  中韩合拍片已有多年的探索,但今年就达10多部,但即便被认为文化极为相近的两国合拍片中,真正口碑好与收视率高的好电视剧并不多,真正盈利的模式并未探索出来,影视剧的收入是激励机制下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
  
  即便要像《功夫熊猫》一样使用中国元素的美国故事在全世界赚钱的话,英剧也要找到那个撬动人神经的“核”。
  
  “关键是我们要相互了解,要达成共识,也只有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有许多合作机会。”维特说。

[时间:2013-12-26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