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报纸转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在笔者看来,面对传媒格局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性审视报纸面临的挑战,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回归读者、回归“传统”优势,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拿出勇气反思我们的过去,正视我们过去脱离群众的问题,对症下药,坚定服务读者的办报理念,优化团队、优化内容、优化广告,通过回归报纸的这些“传统”,从而重塑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个修正和自我回归的过程恰恰是在转型,并且是更迫切、更务实、更具价值的转型!
践行群众路线获得立身之本
“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是党在1929年提出的,并明确了其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自然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同志当年曾指出:“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把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作为优良的传统继承下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纸也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发展的道路。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该报创刊就提出“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办报理念和取向,正是把服务群众放在了显著的位置。这份定位“市民生活报”的报纸,无论是版面内容设计,还是自建队伍“敲门发行”确保早餐时把报纸送到读者的餐桌,以及注重刊登服务市民生活的广告信息等做法,都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型体现。《华西都市报》等一批都市类报纸之所以能久经市场考验,正是因为都市类报纸把群众视为自己的“上帝”。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求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深刻揭示了新闻报道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指导新闻实践工作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中的贴近群众,也是对党在新闻工作中形成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深化。
丢掉优良传统陷入瓶颈
一个无情的现实摆在我们报人的眼前: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看报纸的人越来越老。个中原因,自然与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有很大关系。但是,笔者认为,造成此种困境恰恰是报纸自身,一些媒体人因为受到市场的宠爱、被取得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动摇了最初办报的信念,忘记了创刊时对读者的承诺。这印证了那句经典名言——“或许是因为我们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因为我们离群众越来越远,自然渐渐被群众抛弃!把原本爱看报纸的群众,主动驱赶到了互联网等新媒体。
近年来的报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异”现象值得反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报纸跟着网络跑,抛弃新闻理想。
新闻专业主义现在正被消解甚至被吞噬:现在打开一份都市报,经常可以看到跟着网络学来的“标题党”,故弄玄虚,不顾文章的主要意思故意放大文中的某一个细节,读者看完才知道上当受骗;记者“充分发挥”网络带来的采写便利,跟着网络捕风捉影,经常头一天看到耸人听闻的“大新闻”,第二天在报纸上做更正报道其是“假新闻”,很多事件性新闻陷入“罗生门”,让读者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很多新闻变成“烂尾新闻”;有的记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干脆编造虚假新闻,被揭发后还对读者“耍花枪”;更有甚者以新闻曝光敲诈采访对象……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
其二,报纸反映群众呼声减少,离读者越来越远。
目前一些报纸把自身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抛在脑后,忽略了对社会环境的瞭望与监督,把原本当地有“情况”向报纸反映的读者,驱赶到了网络等新媒体上,给公众的感觉是“要反映情况,只有去上网”。同时,曾经受到群众欢迎的部分都市报越来越没有亲和力了,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官话、空话、套话充斥版面,有的稿件明显是抄文件、有的稿件直接替有关部门做宣传唱赞歌,产生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问题。这些板着面孔没有温度和深度的报道是老百姓不喜欢看的,是脱离群众的。于新闻来讲,是没有一点传播力的。
其三,报纸与商家合谋,导致报纸公信力下降。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虽然都市类报纸很厚,但仔细统计就会发现真正可供读者看的版面却不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报纸的纯新闻版面往往只占整个报纸版面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余下的全是广告版面或者为了吸引广告而开设的专刊版面,特别是容易误导读者的软文广告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报纸刊登虚假的医疗、征婚等广告,严重损害了读者的利益。
坦诚地说,报纸的过度商业化,也严重伤害了报纸的品质,损害了报纸“白纸黑字”的公信力,自然引发了读者的强烈不满。
呼唤回归占稳主流市场
按照“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归群众,回归传统优势,是报纸站稳市场的制胜之道!
其一,到群众中去采访新闻。
走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的基本路线,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宗旨。要想抓回群众真正爱看的新闻,已经“嬗变”成“文件记者”“鼠标记者”“车轮记者”的新闻记者们,要敢于“放下臭架子”,从灵魂深处转变采访作风,走进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了解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我们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要真正让群众成为报道中的主角,用我们的笔触、版面、文字来充分表达和反映群众的情感、心声、诉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向民众公开报道新闻的客观事实,让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事实真相。
其二,帮助群众看清真相。
自从有了网络等新媒体之后,人们每天面对海量信息,限入严重的“信息焦虑”,很多信息彼此相互对立,人们不禁要问:“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这个时候,向来以“白纸黑字”这一独特属性树立起公信力的报纸,就要带着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找到新闻的当事各方去采访、去求证,然后第一时间把真相告诉群众,从而帮助群众看清真相,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践证明,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态势下,新闻工作者亲临一线、亲身体验、亲自感受,比什么都重要。越是和群众联系紧密,媒体就越受欢迎,脱离群众,媒体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总之,我国报业面对传媒格局的变化,在探索新媒体发展道路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报纸的责任使命,处理好报纸与网络的关系,新闻报道与广告经营的关系,改变工作作风与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做好采访报道,做有思想的新闻,最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和高品质的报纸,把失去的读者找回来,把手中的忠实读者牢牢地“黏”住。
[时间:2013-12-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