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为什么产业结构调整会穷途末路

产业结构调整

  缺乏产业投资安全意识,导致产能过剩恶性循环

  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步入穷途末路!假如有这样的一个循环: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向产业价值优化的方向螺旋上升,而中国目前尚未看到这样的迹象。没有方向和目标的调整多么可怕!这是因为无论优化,还是转型,都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

  产业投资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学本身。尽管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学专业普及大跃进,貌似完成了与世界经济学专业的同步。这一点,市场经济与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是以“计划”的方式,成批量地从西方趸来,不管适用不适用中国现实,但还是有计划地将中国经济行为进行了格式化。但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西方经济学在指导中国经济实践过程,有没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在产业投资价值曲线里,西方经济学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制造业(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市场销售(规则普及)终端一股脑儿地延伸到中国市场,而通过各种产品及贸易标准,格式化中国的市场需求,之后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进一步遏制了中国自身的创新能力。

  因此,中国只能是加工业,而不会成为制造业。因为制造业需要密集型技术集成,而中国的所谓“制造业”,是按照模板生产,所有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基本有外来引进。

  难道中国没有这个能力超越吗?肯定有,但还是缺少真正的自主研发。难道中国历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吗?也不是。中国每年的科技创新投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最次的,至少小轿车的发动机技术应该自主化,但还是没做到。

  这一切,皆因产业投资安全意识的巨大空白,导致中国从根本上没有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力这一认识。凡是西方引进来,就奉为圭臬,因为产业投资安全和产业投资竞争力这方面的缺欠,所以中国经济从来没有认识和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既然没有产业投资安全意识,产业转型则不可能进入价值优化的良性循环,只能跟着所谓市场需求信号,周而复始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地“生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或“生产”出来的。

  缺乏产业投资竞争力,中国可以是市场大国而不会成为强国

  我们很难说,是因为接受了西方经济学有意设下的陷阱,即一个国家、一地区,如何从集中体制及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时,需要什么样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较靠谱的解释是,与产业有关的产业经济学,是伴随着欧美市场经济的成长,作为理论解释和指导的实证基础。产业经济学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转轨或转型实证,所以,很难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时,需要注意什么、即怎么在转型过程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

  这一有意无意的预设,事实即是将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时,最终完成的是市场经济将后起转型的市场,进行了从理念到现实的奴役。因为,转型国家或市场,只要完全照搬或克隆既定的市场经济格局,所谓现代经济学才会有效或真正发挥作用。假如不能预设这样的市场格局,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及理论指引,很可能没有多大用处。

  所以,在西方经济学在格式化、渗透中国经济行为意识方面,最重大的缺陷,即是对产业的认识。一提到产业二字,几乎所有人想到的,其是计划经济行为。是计划经济,当然就应当受到抵制。从西方引进的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组织理论等等,对中国经济实践到底发挥不发挥作用,不会有多少人去想:西方经济学作为生长于西方本土的思想成果,是现实经济行为的总结和描述,但没有进行不同经济行为模式转型的功能。因此,仅仅在中国完成的是一个张冠李戴的实验。

  具体而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体制转型过程,市场化国家一定要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为前提。经济安全包括产业安全和市场安全,因为没有产业安全意识,所谓的市场安全根本无从谈起。中国在三十余年粗放式的市场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世界性大卖场的市场化,成为所有发达国家在产品或半成品的中试基地,而且在试验过程即当成高价暴利的商品,销售给中国消费者。因此,中国的商品,没有价值观而只有价格游戏。

  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有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助推价格畸形异动,而没有对产业或产品、商品的价值观进行塑造和重视。类似国家发改委产业规划部门,仅仅是一个官僚和计划式思维去制定产业政策,而缺失全球产业安全价值观、缺失对本国市场的产业屏障的系统设计、缺失产业投资价值的评估等等,而导致的诸如产能过剩,严格意义上应当追究产业政策制定者、主导部门的行政责任。

  假如不改变这一状况,中国经济安全的风险敞口只能无限扩大。产业安全做不到,产业竞争力就更谈不上。

  没有灵魂的市场,只能自我奴役

  中国没有意识到自身仅仅是一个世界的“农贸市场”或大卖场,发达国家则很乐意中国成为进口、出口都一路向好、数字足以让经济界及政府部门得意忘形的现状继续延续下去。

  因为,发达国家无论是产业及技术的制高点、还是在制定市场经济规则的制高点,都牢牢地将中国钉在发达国家制定的市场经济的棋盘里。所有的技术,非常核心的研发环节,掌控在自己手里,而淘汰的、不靠谱的技术,则被中国当成宝贝一样的引进,然后倾国家财富进行配套研发,直接卖给本国消费者。或者,赚点加工费,再将进口的加工技术,生产出发达国家以本国的劳动力成本无从“制造”、或因技术低劣根本不屑于制造的产品,在中国进行加工生产,以回收价卖给本国消费者,以保证本国理性的内需或购买力。所以,在发达国家本国的市场活动中,所有的信号是准确的,足以反映日常经济活动的偏差。

  没有规则能力的市场,是没有灵魂的市场。没有产业安全和竞争力保障的经济活动,则是自我奴役的无意识行为。中国应该从所谓引进外资技术可以培养、提高自身劳动力素质的一厢情愿小聪明中醒悟过来,因为近三十年,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为来料加工的血汗工厂过程中,这些外资或产业品牌,并没有为培养中国劳动者提高半点素质:麦当劳、肯德基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服务员吗?血汗工厂的农民工一旦脱离了流水线,有一技之长吗?他们与自身的加工环节和产品一样,永远处于成本的最低端,一旦失业,除了廉价青春被消耗之外,没有任何再就业的职业技能方面的竞争力。

  所以,几乎所有的言必称市场经济者,本身并不真正懂得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市场经济首先是自身的治理能力,具体反映于一切为了平等竞争为核心的规则维护和经济行为人的消费尊严、理性判断价值的能力。市场不是无组织、无纪律,市场经济本身即是一种组织形式。假如以专政的形式,作为市场经济治理的手段,这个市场是可怕的、也是野蛮的。假如这一点不能改善,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只能使得市场另类扭曲,与真正的市场本质南辕北辙。比如,中国商务部近期表示将在汽车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外资准入限制,中国汽车协会负责人即称,“外方不超过50%股比的底线不能突破,主要理由是为了保护中国品牌。”。但这位负责人忽略了基本事实,即这些中国品牌,有多少是不依赖于进口技术生产的,这些品牌的价值构成指什么。所谓的维护中国品牌,其实是维护既定的固化的利益集团,这样的品牌空心化到还无价值可言。因为,品牌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市场销售规模,这个可以通过加大成本的广告费加码即可以实现。品牌至少是由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专业流程标准、稳定的市场等构成,除此之外,品牌最多也仅仅是被广告费砸出来的商标名称而已。

  因此,中国在进入全面经济改革这一难得的契机的同时,应当将以产业安全和市场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到同等战略高度,重组不同行政部门的产业规划功能,设立体系化、系统化即可执行的产业安全及产业投资安全决策组织,将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可量化的指数化数据平台,进行政策风险监测和行政决策追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经济改革目标及其质量,才会有根本性的保证。

[时间:2013-12-19  作者:崔新生  来源:和讯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