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移印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凹版移印的新设备、新产品,并回顾了它的发展历史,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动态。


  我对凹版移印技术着魔要追溯到1927年。当时我正在寻找用于Tecalcos移印机的油墨,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供应商听说过这种油墨。于是我就在我们当地的一家五金店买了半罐具有光泽的黑色涂料。我在Tecalcos移印机的着墨孔里加了一些这种涂料,按下启动键,印刷机就开始印刷了。从此我对移印工艺的热情持续到今天。


  我早就认为移印技术是一门非常奇妙的工艺,借助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在非平面承印物上进行印刷生产。用户可选用的油墨系统、承印材料和手动或者数控设备也是十分广泛。移印技术也同样能够实现精细加网印刷和丰富的阶调层次,采用了湿压湿的印刷工艺。该工艺以丰富的科学研究基础作后盾,并且投资成本低廉。此外,它的工艺基础也是很容易掌握的。


  移印印刷领域概况


  很早以前,移印领域的有关人士就已经看到了移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且开始向劳动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目前,在该领域普遍应用的都是半自动化生产设备,需要人工装卸原料,并且那些地区的工人都已经习惯于通过搬运劳动获得低廉报酬的生活。


  在网络和各个展会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些有着香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的老式设备风格的机器。目前这类产品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它们采用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和带有陶瓷环的封闭式着墨孔。油墨化学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它所采用的硅树胶橡皮衬垫也比过去应用的多脂衬垫具有更优越的性能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移印设备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出现了最初由德国Tampoprint公司和Teca Print公司设计的机械式或者气动式驱动设备和Tosh Italia公司的伺服电机。今天,大多数公司都会在选择驱动设备上下功夫来增强带动生产设备的能力。


  对于设备供应商的服务来说,除非你是通过网络方式购买设备,否则他们就要向物流公司支付包装和运输费用,销售设备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要想在一次销售中获利,那么你要将买主来访的费用、报价生成、印刷测试、安装、最初的培训、国税、关税、电话费用以及所有在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成本都要考虑在设备价格之内。目前几乎所有的设备供应商在提供消费品时的同时都希望能够清楚的看到所附带的其它方面的利益。而有些公司仅仅销售产品。无论是销售产品还是附带的服务,所有的厂商都在这个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后的缩水的市场下为了利润而激励的竞争着。


  如果你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购买了一台设备,那么供应商就不会为你提供升级的技术支持,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了。因此这里就会给客户留下一个疑问:“我应该少花钱买台便宜的没有服务支持的设备而还是多花50%甚至是一倍的价格去购买设备和服务呢?”。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曾为了达到较好印刷质量而彻夜的调整一台因为一个小螺栓坏掉而套印不准的印刷机,你就会意识到如果你没有省下那 $10,000美金你就能购买一台更棒的设备。但是,我仍然喜欢便宜的设备,希望通过要求生产厂家退钱来解决产品产生的问题。


  设备和油墨方面的发展


  移印机上配备伺服电机这种应用在设备市场上的使用量正在不断的增加。当你接到的订单涉及到一系列加工过程时,使用伺服电机的优势就会显而易见。 重复一项以前完成的工作只需简单的键入一个字符就能完成所有的设置。今天,物料的进给设备已经可以到达准确无误的地步,曾是气动驱动系统的用户在开始改用伺服电机时将会发现不再有位置偏差。如果你们公司难以支付伺服驱动印刷机,那么可以考虑购买一台伺服驱动进给系统,尤其是用于梭式进给的设备。


  另一个利润增长点就是将UV固化油墨用到移印工艺中来。但是丝网用UV固化油墨中不含有溶剂,而移印中的UV油墨中含有溶剂。为了移印的顺利进行,UV油墨中必须含有溶剂。传统的溶剂型移印油墨中大约含有60%的溶剂,而UV固化移印油墨约含有30%。目前生产商还不能将溶剂从UV油墨中去除,因为溶剂的挥发能够保证油墨表面具有足够的粘度离开蚀刻板黏附到硅胶头上,然后硅胶头再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


  要想试着使用不含溶剂的UV油墨还要依赖于硅胶头的表面能和油墨表面张力的差异,还有油墨表面强度和承印物表面能的差值。要想达到这三者之间的表面平衡以及良好的附着性是非常困难的。工作环境中必须要有空调设备,油墨、承印物和硅胶头表面温度也要加以准确的控制。在生产过程当中油墨本身的Tack(粘度)值和剪切力等物理性能也会有所影响。另外,各个颜色的油墨层叠印时都要受紫外光照射固化。自从第一次使用UV油墨采用无水胶印工艺印刷CD之后,我就知道了其中的难度。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凹版移印领域对油墨的需求量太低以至于生产厂家认为不值得去投资进行UV移印油墨的研发。


  UV凹版移印油墨所瞄准的市场是海量印刷市场。这些市场希望能在印刷完成后立即进行其他工序的操作,并且要求油墨具有优异的化学性能和机械抵抗力。这类印活的特点就是经常用到双组分溶剂性油墨。


  UV移印油墨也同样是四色印活的理想之选。


  遗憾的是,UV油墨进入CD印刷市场太晚了,现在CD印刷已经步入丝网和无水胶印的时代。这并不是说CD印刷市场将来就没有机会采用凹版移印,但是该工艺还将要面对来自数字印刷的竞争,数字印刷也正在抢占产量较少的CD印刷市场。


  要想使用UV固化油墨,必须配有高强度的UV光源来进行油墨的固化。固化系统应该被安装在输送带上。UV 光源也可以一隔一的安装在全自动进给系统上。经过印刷后的承印物必定要通过UV光的照射,光源要有特定的强度,且照射时间也是特定的,这样才能保证油墨被完全固化。油墨供应商有的也能够提供固化单元,但也有许多专业设备生产厂商供应这类设备。


  如果你要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印刷,那么要需要改变UV光源的高度来保证光线能够作用于油墨层。当然,如果你所使用的反射罩反射的光线是一束较宽的光束,就不需要调节光源的高度了。但是需要调节曝光持续时间来确保油墨接受到合适的光来进行固化反应。


  人们还要根据实际需求,在紫外固化处理之前使用红外系统对油墨进行适当的加热。加热是为了使油墨中残留的溶剂蒸发掉,这样有利于油墨在固化前形成平滑的表面。由于UV油墨的固化反应是瞬间完成的,所以在印刷半色调图像时会形成粗糙的墨层表面。


  即使在前端使用UV固化油墨带来的成果不是很显著,但是UV油墨仍然能给凹版移印带来诸多益处,其中包括:


  * 减少了溶剂含量


  * 当UV油墨受到强烈的紫外光照射时能够瞬间固化或者是聚合(事实上,凹版移印工艺中本身印刷出的墨层就会很薄因而更突出了油墨的干燥速度)


  * 与红外线和热风干燥方式相比,消耗的能源更少


  * 固化后的墨膜具有更强的抗化学和抗机械性能/耐磨损抗化学溶剂性能


  * 减少了等待时间,有利于承印物印刷后能够立即进行其他后续工序


  无论选择何种油墨系统,投入生产之前你都必须进行产品测试。为了能使油墨与承印物具有一定的亲和性,UV 油墨要求承印物的表面能至少为48达因/厘米。同时使用UV油墨时我们也要遵循原料成分清单和产品标签上所指出的健康指标和人身安全指导说明。


  在使用了多年UV固化油墨的丝网印刷领域,我们已经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印刷人员的皮肤与UV油墨长期的接触,就会对UV油墨产生过敏。其结果会导致受害人一旦来到墨水池旁边就会发生剧烈的过敏反应。因此他们就不能够再从事与UV固化油墨相关的工作。


  由此看来,UV油墨的使用人员有必要穿上紫外防护服。还要带上腈橡胶手套来保护双手。UV油墨中除了添加的辅助性溶剂外没有其他可挥发性物质,因此,如果油墨沾到你的衣服上,就永远不会干燥,除非用高强度紫外灯进行照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把衣服脱下来进行清洗。


  我们还要注意UV固化系统通常会产生臭氧,它是一种有毒气体,必须将其抽离印刷车间。在抽出的气流当中,臭氧会迅速的分解掉。


  在凹版移印过程中,我第一次使用UV固化油墨是在很多年以前,那时封闭式着墨孔还不是很普遍。自那时起,油墨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先进,UV固化系统也更为可靠,油墨的溶剂平衡也很稳定。如果你们公司的油墨池是开放型的,那么使用UV移印油墨时仍然有必要加入少量的溶剂来保持油墨中的溶剂含量的平衡。


  你可以从油墨供应商那里获得UV油墨的技术数据资料,同时也要听取他们的推荐意见。使用溶剂型油墨系统时,油墨的干燥过程中有很多指标容易发生变化。而使用UV固化油墨时其中的可变性就很小。正确的过程控制是有必要的,否则油墨将不会表现出最佳效果。


  我要再次强调的是承印物的表面能必须要达到48达因/厘米或者更高。如果你将UV固化油墨叠印在其他墨层上,并且是等第一层墨膜完全固化后再印刷第二层油墨的话,那么墨层间的亲和力会很差。因为完全固化后的UV油墨膜的表面能较低,不利于第二层油墨的附着。你可以在油墨中添加一些辅助剂来改善其亲和性,但是我建议你最好在印完第一层墨后的四个小时内印刷第二层油墨。虽然UV油墨在强紫外线照射下由液态固化为固态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墨层中的聚合反应将会持续24个小时。


  目前,UV固化凹版移印油墨已成为这一领域可行的选择方案,并且我们可以从许多主要的移印油墨和设备供应商那里购买到这种油墨。使用这种油墨,你应该完全清楚必要的操作步骤。如果所有步骤都符合要求,那么你的产品就能获得卓越的效果。

[时间:2005-12-19  作者:杨立伏  来源:本站原创]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