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科技创新与发展相结合

宋延林纳米绿色制版技术

  “鼠标一点,轻松制版;成本低廉,告别污染”,在印刷界,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的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而这一设想的主导者就是中科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延林。

  44岁的宋延林有一股书卷气,说话时玻璃镜片后的那双眼睛永远带着笑意

  他将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传统的印刷技术相结合,经过多年开发研究,新的绿色印刷技术--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已经成熟并形成完整产品链。有人说,毕昇的胶泥制字,让印刷业进入活字时代;王选院士的汉字激光照排,让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如今,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已经将印刷技术悄然带入一场新的绿色变革中,实现了印刷制版技术从感光到非感光的跨跃。

  用“跑第一”的心态做技术

  作为中科院的科研人员,面对遇到的困难,宋延林则激励大家以科技人员的榜样做例子

  44岁的宋延林有一股书卷气,说话时玻璃镜片后的那双眼睛永远带着笑意,虽然多数时间聊的是高深的技术话题,但听起来并不觉得晦涩难懂,娓娓道来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精髓。

  十几年前,国内市场上的打印墨盒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外品牌,价格自然卖得很高。怎么才能把墨水、墨盒的价格降下来?在宋延林看来,只有生产出自己质量过硬的墨盒才能倒逼垄断产品降价。2004年,宋延林得到863计划的支持并最终开发出质量可以和国外著名品牌媲美的墨水和墨盒,而价格几乎是其十分之一。因为在打印耗材研发方面的贡献,宋延林当选为中国计算机耗材行业协会副会长。

  随着对打印印刷行业的了解,2005年宋延林又将目光瞄准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然而对于这个决定,一开始大家就提出疑惑:如果这么简单,为什么国外大公司不做呢,对此他这样告诫团队:“就像数码照相技术,最早是柯达公司研发出来的,但由于与其核心感光材料产业冲突,柯达最终并没有在数码照相领域引领产业。同样印刷行业,国际大企业柯达、富士、爱克发等国际巨头都是靠感光材料起家,面对非感光的新技术就很难取舍,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作为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宋延林以科技人员的榜样做例子:“任何一项新技术的研发过程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成功者贵在坚持。王选院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从1974年到1981年,花了7年时间才推出第一台激光照排样机,而真正大规模推广使用是在1987年之后,当中遇到多少困难,可想而知。”

  研发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宋延林对创新深有感悟。在他看来,创新是最需要“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研发一项新技术之前,都会习惯地问:国外有没有人做,这导致中国在很多方面总是在跟踪,总是在跟跑。跑第一和跑第二,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跑第二的人,前面有人,他要追赶;跑第一的人,前面没有人,必须有引领的信心和决心。中国要想有大的发展,整个民族的心态都要调整,不能仅仅习惯于做‘跟跑者’,必须要致力技术创新,有勇气和自信做‘领跑者’,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跨越。”

  多年的艰苦研发,宋延林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在技术上实现了几大突破,比如墨滴在固体表面干燥的过程容易形成咖啡环,这会影响印刷的质量,宋延林团队通过纳米材料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让墨滴扩大形成空缺、不均匀的斑点。“包含纳米颗粒的墨滴形成的是非常均匀的点,能让斑点缩小,而且均匀。能做到一个墨滴仅仅包括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四个纳米颗粒,而且可以控制。此外两个液滴碰在一起是否能形成直线,按常理,两点决定一条直线,但是很多情况下,两个液滴融合后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液滴,而不是一条直线,这也会造成印刷质量问题。宋延林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可以将纳米颗粒像冰糖葫芦一样一个个串起来,并可以一排、两排地排列,待液滴干燥后就是平整的线条。

  “简单来说,纳米材料绿色制版原理就是在亲水的版材上打印出亲油的图文区,通过亲油和亲水的差异形成图文区和空白区的差别。制版的版材本身是亲水性质,这使它不沾染油性的油墨;而印刷品上的图文区,则打印上亲油(可附着油墨)的纳米材料。这样,印版上机印刷时,打印有亲油纳米材料的区域就得到图片和文字,而没有打印的区域就是空白。”宋延林对制版原理如数家珍。

  “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就相当于用数码照相机代替胶卷照相机,数码照相是将所有的信息在计算机里处理好,再通过打印直接得到照片。跟传统的化学曝光成像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用避光,不用化学冲洗,不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回收。这一过程,纳米材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采访中宋延林给记者看了一张让他一直耿耿于怀的图片,那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个触目惊醒的封面:一只巨大的iPhone 手机背后是浓烟滚滚的烟囱和多如蚂蚁的工人,暗示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是牺牲环境,超级污染;二是靠廉价劳动力,“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一定要改一改了!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拿出领先、环保的绿色解决方案。”

  从学者到企业家

  科学家创业,我说过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每往前走一步都相当不容易

  将纳米材料应用到印刷制版技术领域中为宋延林和他的项目团队打开了广阔的思路。2007年,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得到了中科院和科技部863课题的重点支持,从而大大加快了项目的进度。

  但是如何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市场中来,这是一直以来困扰过无数研发人员的难题。宋延林也不例外。2008年,宋延林参加了由中科院和联想控股共同发起、联想控股主办的 “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联想之星创业CEO”首期特训班结束时,联想投资和联想控股对参加培训的团队和商业模式进行调查,选择项目投资。宋延林的项目第一个被选中。

  宋延林的人生就此面临了一个新的抉择:是转让技术、回来继续埋头进行科学研究,还是创办企业、亲自将其培育开花结果,

  在中科院,宋延林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发展。他32岁就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还先后担任中科院高技术局材料、能源与化工处处长和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

  在学术方面,宋延林也颇有建树,他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有十多篇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以封面论文发表。他主持和参加编写了英文专著5部,中文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奖、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和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计算机耗材行业专委会副会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

  很多人都认为宋延林完全可以继续安稳地做他的研究,前途一片光明。“就这样带研究生、写论文,享受科研的乐趣,不也很好吗?”在选择的初期,宋延林也曾困惑过,但当他看到身边的一项项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形成实现产业化时,他也感到肩上的责任,科研人员不能只埋头于实验室,而应该跳出来了解市场需求,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现在中国企业接受新技术还有困难,需要科研人员将技术完善为成熟的生产工艺。

  “其实你别无选择。”宋延林说。

  在中科院、联想控股等单位的共同投资下,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公司于2009年11月正式成立,至此他踏上了创业之路。宋延林十分清楚自己面临的困难:“做企业其实对知识分子是个非常大的挑战。科学家创业,我说过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每往前走一步都相当不容易。”

  宋延林总结了科学家创业须突破的几道关卡,“第一道关是思想,知识分子做事追求完美,适合做军师、参谋,不适合做主将。知识分子有很多缺陷,多谋寡断,钻牛角尖,文人相轻,这用湘军治军的十二个字就可以解决,第一个就是杀人如麻,要决断,不下决心是最坏的结果,宁可是快一点做错了都得快做决断,但这对知识分子很难,第二个就是挥金如土,不要钻牛角尖,时间可能比别的都重要,第三个是爱才如命,要虚心请教比你能力高的人,我是技术人才,但是要慢慢往管理者转变,我要做梁山宋江的角色,见到高手拱手便拜,这样公司才有希望。第二道关是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商品需要非常多的工作,必须下定决心走下去,可能走到第一个阶段就走不下去了,想回头,但我的性格是知难而进。第三道关是团队,一个队伍里有不同性格的人,你要容忍,即使非常不喜欢,但是他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就得包容和欣赏,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器。”

  打通“大印刷”全产业链

  “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就相当于用数码照相机代替胶卷照相机

  采访中,宋延林并不避讳自己的野心,印刷行业只是企业整个布局突破的开始,目前,纳米材料在绿色油墨、绿色铝板基生产等领域的延伸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我们要以核心的纳米材料技术作为支撑,力求通过印刷的方式,解决多个重要行业生产环节中的污染问题。” 下一步,宋延林将突破纸张印刷的范畴,把纳米绿色印刷技术延伸到电子、建材、印染等行业,通过纳米材料的创新和应用,解决上述行业的环境污染和高能耗问题,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一个“纳米材料绿色印刷产业技术集群”。

  “我们这个以印刷为开端的改善中国污染产业的技术,能延伸的领域极广,这或许将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展望未来,宋延林信心满满。

  按照宋延林的计划,2015年将是其战略发展关键的一年,那时公司产业链的布局将基本完成。而他的终极构想是希望到2020年整个“纳新系”能控股或参股三到五家上市公司,并且都成为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形成数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链。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

  人物简介: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

  获2008年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和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主持研发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获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第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入选首批科技北京领军人才、2011年“推动北京创造的十大科技人物”和印刷行业十大领军人物等。

[时间:2013-11-18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黄品青微站